《等待戈多》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贝克特,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价: “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1937年定居巴黎。德意法西斯对欧洲的蹂躏,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精神的空虚和信仰的危机,加上社会的冷酷,生活的不幸,使他涉笔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的卑贱、低下、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 认识戈多之父 贝克特,法国戏剧家、小说家。他是当代盛行于欧美的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人物。   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在中学读书时学业以法语最优,课余喜欢打橄榄球,并且对戏剧颇为爱好。1927年他毕业于三一学院,获法国和意大利文学学士学位。次年到巴黎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任教。在巴黎地结识了英国现代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深受其影响。他于1936年出游卢森堡、德国,最后于1937年在巴黎定居,战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贝克特从少年时代起开始写作,到二战结束,他发表了短诗《婊子镜》、长篇小说《莫菲》和《瓦特》。战后他继续创作诗歌和小说,但把主要精力放在戏剧方面。1952年他最著名的剧本《等待戈多》发表,1953年公演,顿时名震西方文坛。此剧对荒诞派戏剧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他的戏剧作品《剧终》、《最后一盘录音带》、《喜剧》等以及三部曲长篇小说《马洛依》、《马洛纳之死》、《无名的人》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69年贝克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课本(剧本)解读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到人生的痛苦,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课本(剧本)解读 (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又摘下帽子。诸如此类,全是些无聊动作。) 2、他们有什么动作? 【归纳】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莫名其妙、语无伦次的对白,毫无逻辑上的连贯性,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还有两个主人公的动作反反复复,台上充满动作而实际上却如同什么也没有发生,无聊之极。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 课本(剧本)解读 【明确】在贝克特等荒诞派作家的眼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反映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他戏剧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为了体现他的创伤意图,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出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些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的人物形象。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戏,简直使观众倒胃。然而,恰恰是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了荒诞的现实。从人物形象上看,两个流浪汉既已成为被社会挤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 课本(剧本)解读 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他们那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它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 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他们那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它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 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两人可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他们那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它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 课本(剧本)解读 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物。但是,他们对戈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