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行”之名,缘于“有夏之居”
PAGE
5 -
“太行”之名,缘于“有夏之居”
宋旭
太行山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它既是中国地理的第三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也是中国半湿润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同时还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关于“太行山”,早期文献可见于《山海经》、《左传》、《列子》、《史记》、《河图·括地象》、《博物志》等。其中尤以《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其资料形成可推溯至禹夏时代)为最。汉代《河图·括地象》说“太行,天下之脊。”东晋《博物志》曰“太行山,北不知山所限极!”宋《感山赋》叹“上正枢星,下开冀方……巍乎甚尊,其名太行!”明《潜确类书》言太行山“为畿辅之重镇。”清《一统志》赞其是“中原巨镇、中州望镇。”……可以说,“太行”一词,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地理坐标”,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至于“太行山”的身世及“太行”一名的由来,历代学者则很少涉及。有学者提出,追溯“太行山”由来,焦点有二:一是“正名”,太行山称谓繁多,常见的大约有“太行山、大形山、五行山、女娲山、母山、皇母山、王母山、秦垌”等几种,这些称谓得名原因和历史沿革状况是什么?二是“正音”,“太行”二字读音如何,是读“hang”,还是读“xing”?并借此将“太行山”之“太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之“五行”挂钩。
其实,此二者均不是追溯“太行山”身世之关键。所谓“大形山、五行山、女娲山、母山、皇母山、王母山、秦垌”,实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太行山”的“另称”。譬如“龙首山”,又名“大顶山”;“恒山”,曾名“常山”。这些名号,均为后起,与山体最早冠名的原由是无涉的。至于“hang”与“xing”,均不是“行”之上古确音。
笔者以为,考察“太行山”身世,应该明确的,是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最初的“太行山”到底在哪里?
其二,“太行”之“行”,上古读音究竟是什么?
其三,最早的“太行山”与其周围族群的关系。
最初的“太行”
现代意义上的“太行山”,起于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但从历史文献来看,这种提法是西周以后逐渐形成的。西周以前的“太行山”,应该就是《山海经》所记:“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
关于《山海经》的成书,一直以来,是一个谜团,其中牵涉到春秋时期的一桩公案。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0年),景王因宠爱王子朝,想立他为太子。但尚未来得及册立,周景王便于同年四月十八日在荣锜氏那里去世。周景王死后,周悼王继位。王子朝攻击并杀害了周悼王,自立为王。五年后,晋国攻打王子朝而拥立周敬王。王子朝遂携周室典籍(应当还有包括大量的周王室青铜礼器)投奔楚国。另据《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说明当时周王室图书馆收藏有夏、商时期的典册,其中就可能包括《山海经》所涉的原始资料。
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山海经》所记的“太行山”,应该就是今天中条山东段(运城市盐湖区与平陆县之间的山地以东)的起始部分。在《三家注史记·封禅书》中:“自华以西,名山七……薄山。薄山者,衰山也。《集解》:徐广曰:“蒲阪县有襄山,或字误也。”《索隐》:薄山者,襄山也。应劭云“在潼关北十馀里”。穆天子传云“自河首襄山”。郦元水经云“薄山统目与襄山不殊,在今芮城北,与中条山相连”。
而在郦道元的《水经注·河水》中:“(永乐涧水)水北出于薄山,南流迳河北县故城西,故魏国也。”郦氏所言之原文是“太史公《封禅书》称华山以西,名山七,薄山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徐广曰:蒲坂县有襄山。《山海经》曰:蒲山之首,曰甘棘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东则渠猪之山,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的“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说明“甘棘之山”与“渠猪之山”只能在黄河大拐角的东北部——即今天山西省永济至芮城一带,才能“西流注于河”、“南流注于河”。
值得一提的是,郦氏原文并无“中条”一语。说明在郦道元的年代里,并无“中条山”一名。
最早见于史籍的“中条山”,是为唐代司马贞的“大河径中条(山)之西,自中条(山)以东,连汾、晋之险嶝,谓之岭厄。”
说明今天的“中条山”,是唐代以后的叫法。
在《山海经》中,“中条山”是一分为二的。其西段,即从永济市韩阳镇到夏县军家岭一段,正是《山海经·中山经》所记:“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聋之山……”。这段山体走向大致为“西——东”向,几乎与黄河平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