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高中人教B版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等比数列第一节课。 等比数列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资产折旧等一些计算问题.教材将等比数列安排在等差数列之后,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与等差数列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数列求和等有关内容做好准备. (二)设计思想: 数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新课程倡导: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再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必须让学生有追求过程的体验. 在设计本节课时,是将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数学建构——数学运用——回顾反思”的顺序展开,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大量实例,给出等比数列的实际背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其意义,公式. 从发现等比数列通项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些看似陌生的知识并不都是高不可攀的事情,通过我们的努力,也可以做一些看似数学家才能完成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B.能力目标: 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通过通项公式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用不完全归纳法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 (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征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2)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猜想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及应用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背景问题——创设情景 首先请同学们看以下几个事例:(多媒体) 情境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情境2:某轿车的售价约36万元,年折旧率约为10%(就是说这辆车每年减少它的价值的10%),那么该车从购买当年算起,逐年的价格依次为多少? 思考问题(一):上述例子可以转化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思考问题(二):上述例子有何共同特点? (数据来源于现实社会,让学生围绕思考问题一分小组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及数学建模能力。) 得到这些情境的共同特点是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比都相等(等于同一个常数). 二、新授课 1.等比数列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引导学生经过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 师:对于等比数列,你想对它作些什么研究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思考问题(三):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在定义上有许多密切关系,那么有没有这样的数列,它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呢? 思考问题(四):形如,,,…()的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对吗? (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并相互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1)形如,,,…的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但未必是等比数列.当=0时,数列的每一项均为0,不能作比,因此不是等比数列;当≠0时,此数列 为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不为0,且公比也不为0. 2.概念符号化 (提示可类比等差数列,由学生活动得出) 对于数列,若(,为常数 ),则称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 思考问题(五):在学习等差数列时,我们可以用公差d,项数n以及首项表示数列的任一项,也就是可以表示它的通项公式,那么在等比数列中,要表示该数列,需先确定几个条件?怎样用这些条件来表示这个等比数列的每一项? (启发引导,类比等差数列,让学生大胆尝试,讨论回答) (1)知道等比数列的首项和公比就可以求出这个等比数列的任何一项. (2). 师点评: (1)寻找通项即寻找项的一般规律,常可先看特殊项,写出几项,再归纳出一般结论,这是探索数列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叫不完全归纳法,但这种方法得出的通项公式还不够严谨,须对其进行证明. (2)方法2就是对方法1得到的结论的一种证明,叫做叠乘法.与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用到的叠加法类似,都必须注意对第一项是否成立进行补充说明. 思考问题(六):对于这个通项公式,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