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从我国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普遍性角度 出发,探讨了我国的一些制度因素为控股股东管理盈余提 供了有利契机,并分析了控股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 其最终目标是为获取控制权的私人收益,并不是为了提高 公司的价值,该行为扰乱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最 后提出遏制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的途径。 关键词:盈余管理;控股股东;董事会;侵占动机; 投资者保护 1中国的制度因素为控股股东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契机 集中的股权结构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政策制定者对股份制、 股票市场的认识还不深刻,认为把国有资产转变成标准化 的股票流通几乎是国有资产的流失,于是就将上市公司的 股权人为地设计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结构,最终造 成上市公司2/3不流通和1/3流通的股权分裂格局,其中 非流通股主要由国有股构成。常红军(XX)指出在H年11 月底结束的由原国家经贸委和中国证监会联合进行的对上 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情况的检查工作中,在1051家控 股股东中,国有性质的股东共813家,非公有性质的股东共 183家,集体性质的控股股东55家,分别占全部控股股东 的77%、18%和5%。单一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在50%以上的公 司有390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在20-50%的公 司有387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 特别突出。可见,我国的上市公司自诞生之日起,控股股 东就已经存在,就形成了股权集中且缺乏制衡的股权结构。 低效的董事会治理机制 董事会的治理效率直接关系到公司业绩和股东利益。 如果董事会能有效地进行决策并监督管理层的经营行为, 公司的价值将提高,股东利益也会得到有效保护。而在我 国,董事会属于一种新型的治理机制,其内部组织结构还 不完善、效率整体上不高,存在“弱董事会”现象,如董 事会规模偏大,独立董事比例小,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尚 未完全分离等。李常青(XX)进行的董事会有效性的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董事会规模主要分布在7至11人之间,处 于此区间的观测值占样本总数的%,考虑到我国公司的规模 较小,与美国标准普尔公司(董事会规模平均为10人)相比, 我国公司董事会规模略显臃肿;统计结果还表明,我国上 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最小为0,最大为。X X年样本公司 的独立董事比例显著大于200 0年,同时XX年又比XX年显 著增大,均值由2000年度的上升至2002年,但是仍未达 到《指导意见》规定的1/3,也远低于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 水平;此外,我国上市公司中279家公司是董事长兼任总 经理,占%,1152家公司的总经理兼任董事,占%,完全实 行两职分离的公司仅416家,占%,可见,CEO兼任董事的 现象较为普遍。总体而言,我国的董事会治理机制比较弱 化。 国内外学者关于董事会与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相当丰 富,且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的治理效率能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Beasley(19 96)认为董事会规模 与虚假财务报告正相关,王立彦、刘军霞(X X)发现董事 会规模与盈余管理负相关;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有助于更 好地履行监督作用,减少财务舞弊的可能性(Beasley,1 996; Dechow etal., 1996 ; Uzunetal., XX),压缩盈余管理 的空间(Klein,XX; Peasne lletal.,XX ),刘立国、杜莹 (XX)认为,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可以减少财务舞弊的可 能性,提供更加透明的会计信息(崔学刚,XX); Dec how、 Sloan和Sweeney (19 96)研究发现总经理是公司创立者、董 事会由管理层控制的公司更容易发生盈余操纵行为。由此 可见,低效的董事会治理机制不但不利于减少公司的盈余 管理行为,而且更利于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权操控董事会, 增加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不健全的投资者保护的法律体系 对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减少控股股 东的利益侵占行为,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LaPo rta, Lopez-de-Silanes , Shleifer, andVishny(1998)在描述投 资者保护特征时,通过中小投资者的法律诉讼权利 (minority shareholde rrights)、法律执行力度(Lega lEnforceme nt)等特征变量的检验,证明投资者保护能够 降低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Chris tianLeuz , D hananjayNa nda, (XX)在实证投资者保护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时,指出投资者保护程度越强,盈余管理程度越低。雷光 勇、刘慧龙(XX)认为,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可能导致 更为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然而我国法律对中小股东的保 护程度却比较弱,这为控股股东侵占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