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烯表面上单层石墨烯保护层的构筑及其异质结构研究取得进展.PDFVIP

硅烯表面上单层石墨烯保护层的构筑及其异质结构研究取得进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硅烯表面上单层石墨烯“保护层”的构筑及其异质结构研究 取得进展 硅烯是硅原子排列成的蜂窝状翘曲结构。因其具有和石墨烯相似的几何构型, 理论计算发现硅烯的能带结构与石墨烯类似,在布里渊区的顶角(K 点)也存在狄 拉克锥,载流子为无质量的狄拉克费米子。由于硅原子比碳原子重,硅烯具有更 强的自旋轨道耦合相互作用,理论预言有可能在硅烯中观测到量子自旋霍尔效应 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理论计算还发现,通过外加电场或碱金属原子吸附等方式, 可以调节硅烯狄拉克点处能隙的大小。然而,由于化学性质较为活泼,硅烯在空 气中极容易被氧化。L. Tao 等人在2015 年首次成功制备出硅烯晶体管器件并测 量了硅烯的载流子迁移率,然而,由于硅烯在空气中的不稳定性,他们制备的器 件只存活了两分钟 [Nat. Nanotechnol., 2015, 10, 227] 。另一方面,基于硅烯的异 质结构也被理论预言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但是由于硅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类 似石墨的层状体材料,硅烯并不能通过传统的机械剥离方式得到,而基于硅烯的 异质结构体系也就不能通过传统的“堆叠”方式制备。因此,如何制备稳定的硅烯 和基于硅烯的二维异质结构目前在实验上面临巨大挑战。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纳米物理与 器件实验室高鸿钧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石墨烯及类石墨烯二维原子晶体材料 的制备、物性与应用基础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居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 在过去十多年间,他们采用分子束外延生长方法, 1) 制备出了大面积、高质量的 石墨烯及类石墨烯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如:外延石墨烯 [Chin. Phys. 16, 3151 (2007), Adv. Mater. 21, 2777 (2009)] 、硅烯 [Nano Lett. 13, 685 (2013),Nano Lett. 17, 1161 (2017)] 、锗烯 [Nano Lett. 13, 4671 (2013)]、铪烯 [Adv. Mater. 26, 4820 (2014)] 、二硒化铂与铜硒二维原子晶体 [Nano Lett. 15, 4013 (2015), Nat. Mater., 16, 717 (2017)]等; 2) 实现了石墨烯的多种单质元素的插层 [Appl. Phys. Lett. 100, 093101 (2012), Appl. Phys. Lett. 99, 163107 (2011)]; 3) 揭示了单晶表面 上石墨烯插层的普适机制 [J. Am. Chem. Soc. 137(22),7099 (2015)]等。这一系列 工作为探索新型二维材料和构筑二维材料异质结构奠定了基础。 最近,该研究团队的李更、张礼智 (共同第一作者)和杜世萱研究员 (共同 通讯作者)等将STM 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在构筑单层石墨烯“保护“的硅烯及 其异质结构的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他们首先在 Ru(0001)衬底上生长石墨烯 层,并在其下插入硅原子以构筑硅烯。同时,他们通过控制硅的量,在石墨烯下 制备不同类型的硅烯纳米结构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成像分析。在低剂 量下,在石墨烯摩尔图案的顶部(atop)区域下周期性排列的硅烯纳米片段阵列 是一种新型的本征图案化的二维材料;而在较高剂量下,插入的 Si 形成硅烯单 层。在更高的Si 剂量下,在石墨烯和基底之间则形成多层硅烯。这一系列过程得 到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的证实。将所制备的石墨烯/硅烯异质结构在空气中暴露两 周,没有显示出可观察到的损坏,表明了其良好的空气稳定性。异质结构的垂直 输运特性表现出了整流效应。 相关工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上。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 (2013CBA01600, 2016YFA020230, 2018FYA03058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 相关工作链接: /10.1002/adma.201804650 图1. 在石墨烯/Ru(0001)界面处的硅烯结构形成示意图。在退火过程中,沉积的 Si 原子插 入到石墨烯和Ru 基底之间。沉积量较小时,Si 原子在石墨烯摩尔斑图atop 区域 (隆起的区 域)下方形成蜂窝状硅烯纳米薄片。随着Si 沉积量的增加,插层结构形成硅烯单层结构。 图 2. 硅烯纳米薄片阵列的 STM 图像及理

文档评论(0)

yuxi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