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环境科学之全球环境问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全球环境问题;第一节 气候变化;二、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 大气圈的结构: 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情况,一般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水汽和尘埃含量高,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平均厚度50km,又叫同温层。其下部有一明显的稳定层,温度稳定,稳定层以上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中间层平均厚度80km,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到中间层时温度达最低值,是大气中最冷的层次。在距离平流层顶部约60km,大气分子开始电离。 热成层(增温层会电离层),厚度约860km。温度随高度增加急剧上升,到约1000km高度时,白天温度可以达到1000-1750k。该层的大气分子在射线作用下大都发生电离,成为原子、离子和自由电子。 逸散层 平均厚度约800km。是大气圈的最外层,有些运动速度快的质点可以摆脱地心引力而逸入宇宙空间。;能量平衡 地球温度的变化、大气运动、水滴与水蒸汽和冰的相互转化过程,最根本的驱动力是来自于太阳能。到达地球上的太阳辐射大约以500nm波长为中心的短波为主,并包括一部分高能的紫外光和能量较低的红外光。 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时,大气中的氧分子、臭氧分子对于短波辐射产生光吸收。氧气主要吸收波长小于240nm的短波紫外线;臭氧的吸收波段比氧气更长一些,集中在200-300nm、300-360nm和400-850nm区域。 波长小于100nm的紫外线在地表上空约100 km的高度几乎被N2、O2、N和O完全吸收,距地表100-50km高度范围内O2将波长小于200nm的部分吸收。从50km向下大约至25-30km的高度(平流层)内, O3是最主要的光吸收物质。 O3吸收波长小于310nm的绝大部分紫外光。;波长小于310nm的紫外线光能破坏生物键,造成对人体和地表生物的损害。所以,波长小于310nm的对地球生物圈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以500nm波长为中心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使地球表面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地球本身也向外层空间辐射热量。地球的热辐射以3-30um的长波红外线为主。 与太阳的短波辐射不同,当长波辐射进入大气层时,最主要的光吸收物质为分子量更大。极性更强的分子。 如果同时考虑分子在大气层中的丰度,地球热辐射最主要的吸收物质为CO2和H2O,除此之外还有甲烷、氧化二氮、臭氧等。 已经发现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有30多种。;主要温室气体及其特征;二、温室气体及颗粒物的来源 1、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的燃烧、硅酸盐和碳酸盐工业、土地开垦、退化等。 2、甲烷:来源非常复杂:天然湿地、稻田、天然气的使用、生物质燃烧、动物反刍、垃圾填埋场等。 3、氧化亚氮(N2O):主要来自于土壤中的反硝化作用(化肥的使用促进这一过程)、工业生产(如乙二酸和硝酸的生产)、燃烧过程等。 4、氟利昂;5、全氟代烷和六氟化硫:这些化合物具有极强的红外线吸收能力。全氟代烷是工业铝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SF6是大型电器设备中的绝缘物质。 6、臭氧:对流层中的臭氧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流层中臭氧的增加将导致气温升高。 7、颗粒物(气溶胶):烟尘、火山爆发、土壤风蚀等。;三、气候变化的后果及其影响 1. 海平面会上升 基地冰川的融化、海水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在未来的100年内上升50cm。 全世界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km的范围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这些地区可能被淹没,或者更容易受道台风、飓风、海啸、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些水国(荷兰)、水城(威尼斯)很受威胁。土地面积将减少。 如果海平面上升45cm,将可能导致孟加拉国丧失10.9%的领土,迫使5,500,000人流离失所。 ;2. 影响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 据IPCC估计,红树林、珊瑚礁、沼泽将会消失。青藏高原、天山和祁连山高山地区的冰川在退缩。 降水量将增加还是减少?不确定。 生产力增加还是减少?不确定。 讨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洪涝、旱灾灾害将频繁 4. 人类健康受影响;第二节 臭氧层破坏;实际上,除了上述反应外,平流层更主要的臭氧平衡机制是: Y + O3 → YO + O2 YO + O → Y + O2 其尽结果是: O3 + O → 2 O2 Y主要是奇氮(NO、NO2)、奇氢(OH)和奇氯(Cl、ClO)等。;二、臭氧层的破坏 如果把平流层中的臭氧沿垂直方向压缩至一个大气压,臭氧层的厚度仅为3mm。虽然臭氧量很少,但是作用很大。 英国科学家Farmen等人,1985年总结了他们从1975-1985年的观测结果,发现自1975年以来,哈雷湾观测站附近南极每年春天总臭氧的浓度减少了30%,引起全球人们的震惊。 科学家已经明确,氯和溴是平流层催化臭氧破坏的根本原因。溴是哈龙(Ha

文档评论(0)

扶摇直上九万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