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包头师范学院中国现代文学课件第三章 宗师与旗手――鲁迅.ppt

包头师范学院中国现代文学课件第三章 宗师与旗手――鲁迅.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阿Q正传》——国民性批判与改造的力作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阿Q正传》第一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但鲁迅“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所以越写越认真起来,第二章便移载“新文艺”栏。至1922年2月12日登毕) 。 阿Q的特征: 贫(无产者); 愚(思想落后); 弱(受到封建意识的毒害和人群的欺凌) 精神胜利法: 自欺欺人、自我安慰。 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 欺善怕恶、欺弱怕强。 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 阿Q的革命观: 作品价值:阿Q典型形象的塑造(精神胜利法); 改造国民性意识; 丰富的悲喜剧意识。 艺术特点:情节的连贯性和鲜明的故事性; 精确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注重细节; 语言幽默、讽刺、精炼。 第三节、《呐喊》、《彷徨》 《呐喊》:1923年初版,收1918-1922年小说15篇(其中《不周山》,后改《补天》,收入《故事新编》)。 《彷徨》:1924-1925年小说11篇。 《呐喊》、《彷徨》小说集的出版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从鲁迅那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主要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题材。《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谈到:做小说“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是改良人生,我的取材都来自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目的在于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主题深刻 (1)揭示封建社会“吃人”本质 《狂人日记》、《药》革命者被封建势力镇压、吞噬 《祝福》封建礼教吃人 《孔乙己》封建科举制度吃人 (2)挖掘国民的劣根性 《阿Q正传》 塑造了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 鲁迅写作《阿Q正传》就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三味书屋之三味:“读经,味同稻粱,读史,味同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余:“为学者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典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 * 鲁迅经历了两个世纪,两个时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变迁。是封建阶级的逆子贰臣,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和文化的斗士。鲁迅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鲁迅在关注本民族发展的同时,深层次关注和思考了人类共同面临和探索的问题,是对中国民族性和人类共性的深思,他以天才的思考,独到的视角,毫无保留的批判和反思历史与现实,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文学和文化财富。 * 第三章 宗师与旗手——鲁迅 本章参考书目 林志浩《鲁迅传》,1981 林非、刘再复《鲁迅传》,1981 朱正《鲁迅传略》 , 1982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1993 项义华《人之子——鲁迅传》,2003 林贤治《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 周海婴《我与鲁迅七十年》 李长之《鲁迅批判》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胡尹强《破毁铁屋子的希望》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 严家炎《论鲁迅的复调小说》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 郑家建《多元文化事业中的小说文本——〈故事新编〉的诗学研究》 第一节 鲁迅文学道路 一、生平 鲁迅: (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语)。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封建士大夫家庭。 故乡生活(1881-1898):接受封建主流传统文化、吴越民间文化(卧薪尝胆、矢志不渝为其内涵)。经历了从大户到小康到困顿的家庭变故。母亲鲁瑞娘家在安桥头村,鲁迅常常到外婆家,熟悉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为后来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童年鲁迅师从具有侠义情怀的挂名和尚龙师父和质朴方正、博学严谨的寿镜吾。 南京求学(1898—1902):逃异地,行异路。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受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同时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接受进化论。 扶桑求学(1902—1909):广泛接触西方现代思潮。曾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和文化研究工作

文档评论(0)

ormitio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