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高一物理动能定理探究教学
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创设、模拟和再现了一种类似科学探索研究的情境、途径和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以科学研究者的身份,采用“猜想一推理一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取知识,并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研究中的艰辛和欢乐.在教学中侧重知识的形成,主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并激发其探究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本课教学设计的主线为:提出问题——科学猜想——数学推理与分析归纳——实验验证——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提问复习,引入研究课题.
1.提问复习
功、动能的概念及其公式是什么?哪一个是过程量,哪一个是状态量?
2.启迪设疑
冲量是过程量,动量是状态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即动量定理.功和动能是两个相关的物理量,功是过程量,动量是状态量,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呢?
3.类比猜想
冲量与动量的关系是动量定理Ft=mv2-mv1,如果功和动能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其表达式应该是怎样呢?又该叫做什么定理?请提出假说.可列表1对服引导.
4.引导启发
猜想或假说是否正确,需要理论支持和实验验证,动量定理是根据牛倾定律推导出来的,能否沿着这一思路,找到功和动能的关系呢?
二、理论探究,实验验证,寻求规律.
1.数学推理
用投影仪放出四种不同的物理情境,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带着课题,用已学过的知识分组进行推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推导中出现的问题.四种物理情境分别如下:
①质量为 m的物体以初速v1= 0自由落下.当下落距离为h时,速度为V2-
②一个初速为v1、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加到V2
③一个初速为v1、质量为m的小车,在水平粗糙面上受到摩擦力了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减小到V2
④一个初速为v1、质量为m的小车,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作用下,沿粗糙水平面运动了一段位移,,速度变为V2。其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f.
2.结论记录
将推导出的结论坟写在表2格中.
3.分析归纳
分别请四名学生用文字语言表述表2中的结论.
结论一:物体只受重力作用,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结论二:物体只受一个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绪论三:物体只受一个阻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结论四:物体既受动力又受阻力作用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可见,不管外力是几个,也不管外力是动力还是阻力,外力是重力、摩擦力还是其他力,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总是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前述猜想是一致的.
4.实验验征
①设问引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同学们能否设计一个实脸来验证上述物理情境①呢?
②点拨讨论:情境①中物体做什么运动?(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我们前面用实验研究过匀变速直线运动,大家回忆一下,其原理是什么?器材有哪些?那么这个实验应该如何设计呢?请讨论并提出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经上述点拨讨论,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分组进行实验,每两位同学打一条纸带.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④数据处理:速度的计算可利用第二章末习题题的结论,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点t/2时刻的瞬时速度,将测量和计算结果填入表3中.
由表3比较mgh2与, mgh3与,mgh4与的结果是否与理论一致?
5.概括规律
师生共同概括动能定理的内容、数学表达式,重点说明外力的意义及功的正负等问题.
三、理解应用,掌握规律,训练思维
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寻求最佳思维.
例题:物体从高出地面H(m)处自由落下,(不考虑空气阻力)落至地面陷人沙坑h (m)后停止.求物体在沙坑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重力的多少倍?
解法一:用牛顿定律和运动公式求解.
解法二:分过程用动能定理求解.
解法三:全过程用动能定理求解.
总结提高:(教师引导,让学生比较三种方法,进行总结)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间题要比牛倾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各力所做的功.
3.全过程用动能定理要比分过程用动能定理更加方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11)--1.2.1 植物细胞的繁殖-有丝分裂.ppt VIP
- 2025年招生和对口招生文化素质测试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912.pdf VIP
- 广东省广州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x VIP
- 大学物理1-1质点运动的描述.pptx VIP
-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博物馆里的抗战教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pptx VIP
- 中国机长观后感中国机长观后感范文.pdf VIP
- 2024年浙江省温州市《保安员证》考试题库含答案统编版 .pdf VIP
- 管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pptx
- 课题申报书: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医学教育创新融合途径研究.docx VIP
- 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语料数据生态构建与治理研究.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