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大学
·新闻史· JOURNALISTIC UNIVERSITY 2007 9
年第 期 总第 期
“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
李 彬
(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4)
【摘 要】为了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可以借鉴“新史学”的路径,探求一种“新新闻史”。所谓新新闻
史,就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使
新闻史研究的轴心从思古幽情的畴昔转向生机盎然的当下,从而使新闻史成为当代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专业认同的
命脉,成为影响现实、左右实践、推动学术的一大动力。
新闻史;新史学;社会史范式;叙事学方法
【关键词】
G210.9;G219.29 A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新闻史研究的地位,在中国向来比较尴尬。一方面,谁都不否认新闻史研究的基础意义,
不否认其不可或缺与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另一方面,谁也不觉得新闻史研究同新闻传播有多少非
此不可的关联,最多谈谈古为今用的道理。然而,真正践行古为今用的又少之又少,相反,倒是
眼见许多“古人”的弯路,今人又义无返顾、乐此不疲地重走一遭。在遍地开花的新闻院系,新
闻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尤为突出。一方面,从老师到学生,无不认为这是一项基础功课;而另一方
面,从老师到学生,又无不为之头疼,教者昏昏,学者沉沉。于是,对待新闻史研究,常见的情
形总是束之高阁,敬而远之,就像过去宗祠里的祖先牌位,逢年过节的时候受受朝拜,平时则冷
冷清清,寂寂寥寥,灰头土脸,无人过问。
问题与症结
那么,问题及其症结在哪儿呢?既然新闻史研究在新闻传播学科具有首屈一指的基础地位,
那么为什么又门前冷落车马稀呢?简要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如同新闻学的其他研究一样,受益于
新闻史研究的主要有三方,即业界、学者和学子。显然,业界基本不关注新闻史研究,因为这种
研究同新闻实践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也确实没有多少记者、编辑、老总、制片人等,会怎么关心
历史上的某份报纸、某个报人、某篇报道,这些“陈糠子、烂谷子”看上去同风风火火的新闻实
践仿佛关系不大。新闻院系的学子同样如此,除了必修课、拿学分、完成培养方案等,绝大多数
本科生、研究生也不觉得新闻史有什么意义,最多了解一些新闻传播的演进脉络,而且不等毕业
说不定就全部交还老师了。三方里只有学者才会由于某种需要,认真而偶尔地翻检一下有关新闻
史研究,就像查字典一般确认某个事项。于是,说起来地位显赫的“基础学科”,却与广大新闻
人基本无关,与众多新闻学子基本无关,而仅仅成为专家学者“寻章摘句”的领域。由此一来,
新闻史研究自然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欲不尴尬,其可得乎。
莫非数以百万计的新闻人、数以十万计的新闻学者和学子,真的不喜欢、不需要、不关注
新闻史研究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他们对克罗齐所谓“真的历史”或者真的新闻史,始终热
情不减,青睐有加。以2006年去世的意大利名记者法拉奇为例,不少中国记者就坦言自己深受其
影响。再如,面对全球化的潮流和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外传播、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课
题,深为目前“外宣”局面所困扰,有关方面也不惜血本展开研究,可惜成效似不显著。其实回
[作者简介] 李彬(1959-),男,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9
顾历史,特别是新中国外宣工作的成败得失,就有许多值得汲取和提炼的有益内容,如外文局
前局长段连成就是一座研究“富矿”,他的《阳光•阴影•希望——南游百日记》等文本及其背
景就值得深入讨论。近年问世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冰点故
事》(李大同)等业界人士撰写的新闻史著述,甚至成为坊间畅销书。至于许多新闻史的“警
句”更是流播人口,深入人心,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你拍得不够好,
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等。总之,新闻史研究并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企鹅智库】智媒时代: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6).pdf
- “公共新闻”_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pdf
- “分离”或是“分制”_——对广电制播分离改革的思.pdf
- “新媒体事 件”的集体记忆——以上海市大学生群体为例的经验研.pdf
- “微”语境下的“深”传播_微电影传播模式探.pdf
- “洋葱新闻”的伦理边界何在?.pdf
- 2012年从符号学看当代歌词中的女性自我 矮化.pdf
- 2012年全媒体转型必须以平台化再造为 核心.pdf
- 2011年微博危 机公关及民粹主义言说——以腾讯QQ和奇虎360不兼容事 件 为例.pdf
- 2012年社交媒体背景下的图书营销策略——生产性受众与“圈子化” 探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