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咏史怀古诗 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咏史怀古诗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1.形式标志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形式标志主要体现为:
一是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人名+咏”等,如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王维的《西施咏》。
二是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乌衣巷》,陈子昂的《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杜甫的《咏怀古迹》《蜀相》《八阵图》等。
三是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官绝句》。
2.基本内容
咏史怀古,往往是诗人借怀古叹今或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所涉及的多是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事件、古迹等。
历史人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
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
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隋堤、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
作者借古自比,或感叹历史,或影射当今。
3.思想感情: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历览历史点滴,发表自己观点,常常是一事一议,只发表看法,不含褒贬。
例: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作者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以兵家的眼光论项羽的成败,并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为项羽负气自刎而惋惜。
第二类:悲吟古人际遇,暗伤己之情怀。要么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例:
离 骚 唐·陆龟蒙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被流放在外的屈原问天天无语,招魂魂不至,纵使写下千行感人的诗句,也敌不过奸佞的一句谗言。作者读《离骚》有感而作,写了佞臣之可恨,谗言之可畏,昏君之可恼,忠臣之可悲,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第三类: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劝诫当朝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表示同情。
例:
咏 史 唐·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表面写汉朝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和亲这件事上,乃是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则反对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面对严重的边患一味求和的政策。
总之,对于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借古伤己、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4.常见技法
在艺术特征上此类诗歌表现为“咏史”与“言志”(抒怀)相结合的特点。咏史只是手段,言志(抒怀)才是目的。在写作技法上,咏史怀古诗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艺术技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例: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借朱雀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表现曾经繁华的朱雀桥一带如今却异常荒僻的景象。借乌衣巷口的夕阳,表现了日薄西山的惨淡与败落。再写过去栖息在贵族之家的旧燕如今飞人百姓家。作者把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无限感慨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
对比手法
咏史古诗往往从现实所见入笔,描写眼前衰败、荒凉、萧条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借此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
例:
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苏台:姑苏台。
“旧苑荒台”,写吴王旧苑衰败之景。“杨柳新”写今日苑囿台榭周围之杨柳青青,无边春色。江山依旧,物是人非,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新”与“旧”的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
化用典故。
咏史怀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例:
隋 宫 唐·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隋炀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