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楚汉人才流向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转楚汉人才流向论

楚汉人才流向论 ————兼谈刘,项用人之优劣 [摘 要]: 本文通过楚汉人才流向的个案分析,纠正了长期以来因为项羽的用人失误而导致人才背楚亡汉的错误观念。并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全面分析研究揭示历代学者对楚汉人才流向原因分析研究之片面性,矛盾性。笔者通过对当时天下大势对人才的影响以及刘邦项羽集团之前的总体探索,得出真正造成楚汉期间人才流向的根本问题所在,并对刘,项用人手段优劣之研究,比较,来分析领袖个人才干对人才流向的影响。 [关键词]: 背楚亡汉 人才流向 项羽 刘邦 用人手段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与手下大臣讨究探讨汉胜楚败的原因,曾有段精彩的论述:“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1)此后人才问题上的得失遂成公认之楚汉成败的关键。 甚至有人以为:三国时期因为人才的分散而导致三国并立,楚汉时期因为人才的集中而导致楚灭汉兴! 是什么原因导致楚汉时期人才都流向刘邦那边呢?对于此问题,历代研究者皆一致公认为项羽不识人才,刚愎自用,用人唯亲;而刘邦善于用人,能够纳谏,用人唯能,一致于人才都纷纷背楚归汉。早在汉朝太史公司马迁也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2),亦是不善于用人的意思。扬雄更是认为:“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3)。 韩信,陈平,英布本来都是项羽手下,却都投到刘邦那里去了,成为楚灭汉兴之关键人物,更使楚汉人才流向的原因成为铁论。对此结论,笔者认为都过于浅显,未深入研究其前因后果,失之片面,未免牵强。我们根据历史资料,从人才流向个案的分析来重新探讨一下楚汉人才流向的症结何在。 一:楚汉人才流向的个案分析 楚汉时期韩信,陈平,英布本来都是项羽的手下;张耳,张良也与项氏有莫大的关系,但是这些在楚汉战争的胜负起到很大决定性作用的人物纷纷背楚亡汉。由于几人史料多有记载,借几个个案的研究来分析其背楚亡汉的根源所在。 1,汉初三杰韩信之背楚亡汉 韩信是妇孺皆知的人物,楚汉时期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之才,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项羽的痛失江山。项羽失韩信,亦成项羽不识人才,不会用人的典范。而笔者深入研究历史发现以韩信的事例来说明项羽不会用人亦不符合当时情况,完全是成者王侯败者寇传统观念作崇。 韩信早先在秦二世二年初投靠项梁(4),但是在项梁那里以及到项梁死(秦二世二年末)近一年的时间都是普通士兵(另有一说是为食客)(5)。韩信是在项梁死后,项羽接手项梁兵权归属于项羽。项羽把韩信提拔为郎中(6),关于这一点后世受张晏集解的影响(7),以致认为韩信做的是个小官,不过看大门放哨级别的。韩信也自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这里有必要对当时的官职简要的叙述一下,韩信的官郎中与位执戟是并列的,不是一会事。郎中是官职,执戟是爵位。郎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先秦郎中的职任大致有三项: “1,近侍左右,参与谋议。 2,执兵宿卫。 3,捧命出使。 由于郎中常在君主左右,处亲要之位,不仅可以参与制定政策,影响君主所作出的各项重要政治决定,有时甚至可以形成一种重要的政治势力。另外,如秦国的公孙衍,李斯,缪毒均由此进身封侯拜相,成为当时政治上举足轻重的人物”(8)。 另外在楚汉时期郎中亦是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刘邦的亲信樊哙,灌婴都曾经为郎中(9),后为独当一面的大将。而执戟是楚国的爵位,比如还有执帛(曹参自五大夫封执帛,号建成君);执珪(夏侯婴赐执珪)。史记曾记载韩信“数以策干项羽”(10),韩信由一个普通的士兵到了可以参与决策的核心层当中,由此可知说项羽没有重用韩信是不合理的。后世在这里都有个奇怪的逻辑,认为非要一下子让韩信做独当一面的大将军才算重用!或则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传奇让后人无限景仰,梦想有一天得明主赏识一步登天。可现实毕竟是现实,历代将军不论是名将还是一般将领都是从基层做起,纸上谈兵的教训也足以让后世引以为戒。 韩信在投奔刘邦那里时,并未受到重视,曾为连敖(一般的客卿),后来犯法要被斩的时候,恰好主刑者是刘邦亲信夏侯婴,夏侯婴放了他,并推荐给刘邦,但是刘邦对韩信并未重视,仅仅给了管粮食的闲差(治粟都尉)。韩信得不到重用,又打算逃跑。这个时候韩信的机遇来了,汉朝宰相萧何曾经和韩信交谈,知道其才,追回韩信,并亲自推荐给汉王刘邦,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做大将军颇有传奇色彩,但是对比在项羽处的遭遇,项羽不会用人,刘邦善于用人的结论并不能成立。首先,项羽把韩信从一个小兵提拔到重臣,亲信,可见其识才眼光,而韩信逃跑只能说明韩信的心太高,而不能说项羽不懂用人。有人或以为

文档评论(0)

189****6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