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抗黄萎病性鉴定体系的优化和抗性机制的研究-植物病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VIP

棉花抗黄萎病性鉴定体系的优化和抗性机制的研究-植物病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新疆农业大 学或其他教育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新疆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新 疆农业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 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新疆农业大学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新疆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疆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棉花抗黄萎病鉴定体系的优化和抗性机质的研究 棉花抗黄萎病鉴定体系的优化和抗性机质的研究 PAGE PAGE 11 PAGE PAGE 10 第 1 章 引 言? 1.1 棉花黄萎病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经济作物。被称为“棉花癌 症”的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严重危害和影响着全球棉花的生产。1914 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Carpenter 首次在陆地棉上发现这一病害。此后,棉花黄萎病 在世界主要的棉花生产地区纷纷出现并蔓延开来。1935 年,由于我国引进美国棉种-斯 字棉 4B,棉花黄萎病自此传入我国,并逐渐在我国的 478 个产棉县(市)蔓延。1993 年,棉花黄萎病在我国爆发成灾,1995、1996 年再次爆发,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棉花生 产[1-4]。目前该病害主要分布于秘鲁、巴西、刚果、中国、印度、墨西哥、哈萨克、乌 兹别克、保加利亚、阿根廷、澳大利亚、土耳其、乌干达、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南 非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1.1.1 棉花黄萎病菌 1.1.1.1 种的鉴定 棉花黄萎病菌 属于真菌的半知菌亚门 ( Deutermycotina ) ,淡色菌科 (Mmonilaceae),轮枝菌属(Verticillium),属内有若干个种。其中危害棉花的主要 是黑白轮枝菌 (Verticillium alho-atrum Reinke Berth.)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5]。由于分类上的争议,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棉花黄萎病菌一直被称作 黑白轮枝菌。此后,张绪振等[6]、姚理文等[7]、吴洵耻等[8]分别对中国 8 大省区、长江 流域 6 省(市)和山东 9 个地区(市)的共 342 个单孢菌系进行了鉴定,确定我国棉 花黄萎病菌均是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并且这些菌系还存在生理型 上的分化。 1.1.1.2 棉花黄萎病菌的形态特性 石磊岩等[9]将棉花黄萎病菌在 PDA 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划分为 3 个培养型,即白 色菌落型、灰白色菌落型和黑色菌落型。白色菌落型:菌落表面呈现白色,质地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重大专项(2007331-4)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高新技术(200810101)资助 硬,颜色稳定,底部为灰褐色,无辐射状条纹,菌丝均呈密绒毛状,边缘蜡白色环带 宽,无同心圆轮层,无微菌核,有时出现束状菌丝团,分生孢子多或中等;灰白色菌 落型:菌落表面灰白色,底部黑色,菌丝较密呈棉絮状或稀疏匍匐状,菌落有同心圆 状的轮层,产生根瘤状与串葡萄状微菌核,分生孢子偏多;黑色菌落型:菌落中间白 色,周围均为黑色,菌丝致密,为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同心圆状轮层清晰,有辐射 状皱折条纹,产生有根瘤状和串葡萄状微菌核,分生孢子数量多。朱荷琴等[10] 、张绪 振等[6]13-18 也得出一致结论 。石磊岩 等[11]和马峙英等[12] 的研究结果还表明落叶型菌系 (例如 T9)的菌落形态为白色,非落叶型菌系的菌落是黑色或灰黑色。 1.1.1.3 生理型的划分 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互作的程度不同导致病原菌在寄主植物上表现出致病性的差 异。由于受环境变化和寄主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病原菌常产生生理分化, 出现新的致病类型[13] 。因此,确定菌系致病类型对确定本地区的品种抗性是非常重要 的。1966 年,Schnathorst et al. [14]将美国的病菌划分为落叶型和非落叶型两种类型; 1977~1978 年,中国棉花黄萎病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98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