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8): 1385-1397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DOI: 10.11849/zrzyxb
地理探测器方法下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变化
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研究
1 1 2,3*
吕 晨 ,蓝修婷 ,孙 威
(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2.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特征,从乡镇街道尺度研究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
响有利于得出更精细的结果,并为城市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利用第五、六
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分析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自然因素对人
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1)自然因素对不同类型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对常住人
口作用强度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地形起伏度、坡度、海拔高程和河
网密度,对外来人口作用力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地形起伏度、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坡度、
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2 )自然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除适宜建设用
地面积外,坡度和河网密度分别对六环内、外区域人口密度影响较大。高程和地形起伏度对六
环外人口格局作用力高于六环内地区;3)两类自然因素叠加对人口密度作用的强化方式体现
为因素相互协同或因素作用力非线性增加。5 类自然因素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力交互作用探测
值为1,各类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力协同增强。
关 键 词:人口空间格局;地理探测器;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X24; C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7)08-1385-13
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城市研究的传统命题。1935年胡焕庸先生首次揭示
[1]
了中国人口密度分布的东南和西北分异突变线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
口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使其再一次成为研究热点。人口空间格局研究的范
[2-6] [7-9] [10- 11] [12- 14]
围既涵盖全国 、大区域 和省域 尺度,也包括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研究 。由
于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应用定量方法刻画人口空间格局的文献日渐增多。人口空间格局
[15] [4-5,16] [17]
研究的常用方法包括洛仑兹曲线法 、空间统计分析法 、人口密度等值线法 、样带
[15] [11,18]
分析法 、半变异函数法 等。学者们通常将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
[8,19] [20-21] [22-24] [25]
社会经济因素两类。自然因素中的高程 、坡度 、地形起伏度 、水资源量 、河
[15,27] [26]
网分布 、适宜建设用地 等被证明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经济社会因素中的人
[20,27-28] [20,29-30] [20,27]
均GDP 、交通可达性 、公共服务设施 等因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982-2015年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pdf
- 1985-2015年陕西黄土台塬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pdf
- 1996-2015年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pdf
- 2000-2014年四川省气溶胶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定量研究.pdf
- 2000-2015年深圳市建设用地坡谱演变研究.pdf
- 2007-2016年上海市暴雨特征及其与内涝灾情关系分析.pdf
- 2013-2015年青藏高原玛多地区两次动态融雪过程及其与气温关系对比分析.pdf
- 2016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pdf
- GCM预测情景下中国21世纪干旱演变趋势分析.pdf
- GPM卫星降水数据在黑河流域的适用性评价.pdf
- 地球系统模式CESM模拟的ENSO变率与中国东部降水格局.pdf
- 地下水漏斗区农户冬小麦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河北衡水为例.pdf
- 东北典型黑土区讷谟尔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沟蚀影响研究.pdf
- 冬季长江口渔场游泳动物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年代际变化.pdf
- 洞庭湖流域冬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及与全球海温的关系.pdf
- 都市生态农地空间分布特征、类型及保护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pdf
- 多风险源驱动下的土地生态风险评价——以江苏省射阳县为例.pdf
- 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下中国水足迹地区间比较——基于“总量-相关指标-结构”分析框架.pdf
- 多重密度布点对土壤有机质空间特性的解析.pdf
- 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群落类型土壤特征分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