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节 元明清时期工建建筑资料.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章节 元明清时期工建建筑资料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国家祭祀建筑 和陵墓建筑 * 历代祭祀神坻和祖先及古圣先贤的建筑,统称为“坛庙”(礼制建筑)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其先也,明乎郊社礼,谛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孔子《中庸》 两种崇拜的祭祀方式:“祀于内为祖,祀于外为社。” “祖”,祭礼多在室内,名之为庙,或称之为祠。 “社”,“露祭”,“望祭”,祭礼,室外露天举行,通常平地上建方形或圆形展台,称为“坛”。 一 北京天坛 沿革 天坛在都城南郊,明清每年举行三次祭祀。 正月上辛日,祈年殿,祈谷坛,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 四月吉日,圜丘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膏雨。 冬至,圜丘举行告祭礼,禀告天帝五谷业已丰登。 天坛最重要的建筑物,祈年殿,圜丘坛。 地坛,都城北郊,夏至日奉祀,方形,故又名“方丘”或“方泽坛” 日坛,东郊,月坛,西郊,方形,于春分,秋分日祭祀。 明初,在南京天地合祭,典礼在大祀殿内举行。 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起初合祭,今祈年殿位置为方形大祀殿。 嘉靖九年(1530),天地分祭,露祭,大祀殿正南建圜丘,祭天。原大祀殿改建为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改名大享,降为祈求丰年之所,形式与现存祈年殿略同,三檐颜色不一,上檐青,中檐黄,下檐绿。在都城北,东,西郊分建地,日,月三坛。天坛之西,山川坛,清乾隆时重建天坛圜丘。 乾陵十七年(1752),改大享殿为祈年殿,三檐一律作青色。光绪十六年(1890)循旧制重建。 两重围墙,东南,西南,方角,西北,东北,圆角。 内重围墙向东偏移,轴线东移200m。 西面二门,偏北一门为正门,正门内东西大道南侧,神乐署牺牲所,墙内西门路南为斋宫,斋宫外两道围墙两道护沟。 纵轴线:圜丘,皇穹宇,丹陛桥,祈年殿,皇乾殿 。 圜丘,三层白石圆台,每层台四向都有踏道,台沿护以白石栏杆,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内外墙四正面都有三座白石棂星门,墙身红色,青色琉璃瓦。 皇穹宇,圆殿,座落在直径63m的圆形院落后部,殿前左右各一配殿,圆殿建在白石圆台基上,单檐攒尖顶,蓝色琉璃瓦,鎏金宝顶,殿内圆形藻井富丽。 成贞门后,南北大道“丹陛桥”,宽30m,长达40m,高出地面4m,砖石铺砌。 祈年门,门内四周院墙围成方院,中轴线上祈年殿,殿南左右有配殿。 祈年殿座落在总高约6m的三层白石圆台上,石台下层直径90m,圆殿直径24m,三重檐攒尖顶,连台总高38m。殿内极精美的圆形藻井。 方院之北封闭小方院,内皇乾殿。 运用象征和联想的手法来隐喻主题。 大量运用阳数(奇数)。 台面围绕一块圆石(天心石,太极石) 九圈铺石,每圈奇数,九,十八,二十七……八十一 三层台面,每层四向出陛,各九级 最高一层台面直径九丈,“一九”,中间十五丈“三五”,最下,二十一丈“三七” 石栏板 上层每面栏板 十八块 四面 七十二块 下层 27 108 下层 45 180 总数,三百六十块,周天360度。 天坛艺术主题及表现手法 祈年殿,与农业节历有关, 十二根外檐柱支持下檐,一天12个时辰 十二根内檐柱支持中檐,一年12个月辰 24节气 最内四根“龙金柱”支持上檐,象征四季 28星宿, 上层八根童柱,36根柱,三十六天罡。 殿高九丈九,天数之极 殿顶周长三十丈。代表一月的三十天。 二 曲阜孔庙 明,陵地两处,南京钟山之阳,孝陵,昌平天寿山下,“明十三陵” 。 清,入关前,三处陵墓,建于明代晚期。辽宁新宾永陵,努尔哈赤祖先,沈阳福陵,沈阳昭陵,北陵。入关后,两组陵墓,河北遵化,东陵,易县,西陵。 明代陵墓,圆形土堆(“宝顶”),宝顶前串有一系列院落,纵轴线的纵深构图。宝顶前一座院子:上宫。前面:下宫,每日奉祭。 明陵恢复在陵前神道两侧树立石像生的形制,设神道。圆形宝顶,宝顶前建“方城明楼” 明十三陵,群陵成团的布置方式。以成祖长陵为中心,其他各陵成弧形,共用神道。 清关内东陵,西陵,从陵制本身到群陵成团的规则方式都大致沿袭了明代,除了一条对着最早一陵的主要神道之外,各陵单独建造神道。 三 明代陵墓 十三陵 最北中央山麓下建明成祖长陵,长陵之南6km,两座东西对峙的孤立小山岗,东蟒山,西虎峪,相对如阙,之间大红门,门内神道。 陵区前导6.6km神道,以石牌坊为起点→大红门,碑亭,望柱,18对石像生

文档评论(0)

hy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