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鲁迅创作道路 简历: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终年56岁),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更名周树人。 一 早年生活体验 二 求学经历 三 回国之初 四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五 思想转折期 六 最后的时光 一、早年的生活体验(1898年之前) 家道中落:鲁迅出生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卷入科场贿赂案被捕入狱,父亲秀才被革,酗酒生病,脾气暴躁,鲁迅多次出入当铺和药铺。在被侮辱、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深感世态的炎凉、社会的冷酷。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更早地承受到家庭的重压。对人性有了早熟的认识。 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家庭发生变故,人们把我看成叫化子都不如了。 小时候生活农村:母亲对他影响很大,常随母亲去农村的外祖母家,从而熟悉农村社会,和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古典文学、民间文学的接受:鲁迅幼年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涉猎了许多古籍,非常喜爱民间艺术,读了许多野史、笔记,培育了他研究历史的兴趣,善于从历史中去发现一些反抗精神,叛逆精神由来已久。 二、求学经历 第一阶段(1898年起) 1898年,鲁迅考取了免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虽是当时洋务派创办的,却不料仍然延续旧制,与鲁迅的理想相距甚远。只读了半年便转学到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在这里,鲁迅接触到西方的一些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救国。 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生存竞争”、“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由此想到国家的出路问题。 这一年,正好发生了康有为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鲁迅常常看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受到“维新图强”思想的影响。 第二阶段(1902年起) 1902年(21岁)鲁迅考取官费留学,东渡日本,想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期间,受到“幻灯片”事件的影响,遂“弃医从文”,立志改变人的精神,致力于批判国民性。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906年,鲁迅终止了学医。回到东京,开始了自己的文学救国生涯。 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原因失败。 翻译外国小说,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说集》。 介绍西方哲学、文学思想,著有《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重要思想,尊崇“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个性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三、回国之初 1909年鲁迅回国,杭州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一次苦闷期:辛亥革命失败)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1912年1月,他应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职,5月迁往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之后,鲁迅在工作之余不断抄古书,辑录金石碑帖,校订古书,研究分析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比较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他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了对封建礼教及家族制度的尖锐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1917年,当《新青年》大张旗鼓地发起“文学革命”时,鲁迅仍未能改变自己颓唐的心情,仍躲在会馆里抄古碑,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寂寞。(怀疑、清醒和冷峻的眼光) 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开始了白话小说的创作,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时,他已经是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回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四、五四文学革命时期(1918-1926) 前期《呐喊》(1923)——遵命文学 后期《彷徨》(1926)——第二次苦闷期 五、思想转折期 在1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与挫折。 1926年8月鲁迅受北洋政府通缉的威胁离开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 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期间,蒋介石于上海发动412政变,随后,广州也发生415大屠杀。鲁迅奔走营救被捕学生,未果,愤而辞职。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动促使他的思想发生巨变。 六、最后的时光 1927年9月离开广州,10月定居上海,1936年去世。 19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当代文学课件第六章第二节 知识分子英雄形象的再现《关汉卿》.ppt
-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当代文学课件第六章第三节 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露《陶渊明写挽歌》.ppt
-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当代文学课件第六章第四节 清官形象的理论与创作.ppt
-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当代文学课件第六章第一节 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ppt
-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当代文学课件第七章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整理与改编《阿诗玛》.ppt
-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当代文学课件第七章第三节 民族风土的记忆与诗情《正红旗下》.ppt
-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当代文学课件第七章第四节 汲取民间营养的文人创作《划手周鹿之歌》.ppt
-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当代文学课件第七章第一节 进入汉语世界的多民族文学.ppt
-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当代文学课件第十八章第二节 当代生存意识的经典文本.ppt
-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当代文学课件第十八章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