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溶氧濃度之變化 本研究中,各操作條件下的水中溶氧濃度變化關係,如圖4.2 (a) (b) (c)所示。由該圖的水質數據顯示,在所設計的礫間接觸氧化渠道中,其曝氣量都足以維持渠道於好氧狀態環境下,進行污染基質之氧化作用,且各組操作條件中的溶氧濃度,皆介於6.4 mg/L ~ 8.37 mg/L 間。 生化需氧量濃度於渠道內變化分析 如圖4.6 所示。綜合整體的BOD 水質數據顯示,不論進流合成污水濃度多寡,BOD 去除率皆在水力停留時間2hr 時,就能有平均95.71%以上之去除成效,若再將水力停留時間延長至3hr,其BOD 去除率並未有較明顯的增加。 總有機碳濃度於渠道內變化分析 TOC 在不同進流合成污水濃度與水力停留時間下的變化關係,在不同操作條件下的平均去除率。綜合整體的TOC 水質數據顯示,不論進流合成污水濃度多寡,BOD 去除率皆在水力停留時間2hr時,就能有平均96.2%以上之去除成效,若再將水力停留時間延長至3hr,其TOC去除率並未有較明顯的增加。 不同水力停留時間經由Scheffe法事後比較結果,如表4.2所示,由表中可以發現水力停留時間1hr對2hr、3hr的相對比較,皆達顯著標準(p=.000.05),且其95%上下界信賴區間內都未包含0,因此判定水力停留時間1hr對2hr、3hr的BOD去除率是有明顯差異 生化需氧量去除率在不同操作條件下的差異分析 不同水力停留時間經由Scheffe法事後比較結果,如表4.2所示,由表中可以發現水力停留時間1hr對2hr、3hr的相對比較,皆達顯著標準(p=.000.05),且其95%上下界信賴區間內都未包含0,因此判定水力停留時間1hr對2hr、3hr的BOD去除率是有明顯差異。 不同水力停留時間的COD去除率,經Scheffe法事後比較結果,如表4.5所示,由表中顯示,3組不同水力停留時間的相互比較,皆達顯著性(p=.000.05、p=.003.05)。 不同水力停留時間的PO4ˉ去除率,經Scheffe法事後比較結果,如表4.11所示,由表中可發現水力停留時間1hr對2hr、3hr的相對比較,皆達顯著標準(p=.000.05),因此判定水力停留時間1hr相較於2hr與3hr的PO4ˉ除率,是有明顯差異。而水力停留時間2hr與3hr的相互比較,結果為未達顯著標準(p=.718.05),且95%上下界信賴區間內皆包含0,故水力停留時間2hr與3hr兩者的PO4ˉ去除率是無明顯差的。 報告結束 謝謝觀賞 * 礫間接觸氧化法應用於生活污水處理之研究 4960N52 賴丙晏 摘要 本研究主要為使用一長216 cm、寬14 cm、高21.5 cm 壓克力材質製之水槽,置入有等面積的高爾夫球做為接觸材,藉由人工馴養方式,使生物膜生成於高爾夫球表面,做為探討礫間接觸氧化系統,對模擬實際生活污水比例所配製成的合成污水之淨化成效,以討論各污染基值去除效率與水流速度、水中溶氧、停留時間等因子彼此間之關係。 一、前言 依據行政院環保署的統計資料,台灣地區家庭污水約佔總水體污染排放之50%(環保署,2003)。為了防治水體污染與削減污染負荷,興建污水下水道系統為最佳對策,不過由於污水下水道興建經費龐大、建設期程長,導致目前國內污水下水道接管率偏低,而河川上游及鄉村地區之人口密度低、土地面積廣,在污水收集上更顯困難也不符合經濟效益,但水質改善問題需求迫切,故在推動污水下水道設置時,亦應同時尋找其他水質改善方法。 生態工程水質自然淨化技術,由於兼具淨化水質、生態教育、景觀美化、現地取材等特點,近年來已被廣為利用於污水下水道未普及之支流或河川,截流處理生活污水,提升河川水質以達到環境生態保育之目的。 考慮因地制宜、低成本、高效益的污水處理設施等因子,結合自然淨化作用與傳統廢水處理技術的水質淨化技術,依其處理型式不同又細分為 (1)土壤滲濾 (2)濕地 (3)接觸氧化 依過去數年間,政府所推動自然淨化工程方法改善水體水質之相關研究計畫,可發現我國目前對於水質自然淨化技術,大多仍以興建人工濕地為主。 但由於台灣是處於多風災地區,人工濕地常因暴雨洪流所沖毀且土地需求面積龐大取得不易。由日本過去經驗,在河岸旁設置一礫間接觸氧化設施,採分離淨化方式將河水抽出,經生物處理後再排回河川內,亦可有效去除自然水體中之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mand, BOD),且礫間處理設施土地面積需求小也無須設置於行水區,較無受暴雨洪流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針對相關之礫石淨化技術、接觸氧化技術等進行研析,參考與我國有較同地理環境條件的日本,其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