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六艺观研究-中国哲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VIP

马一浮六艺观研究-中国哲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目 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一、六艺之定位 5 (一)“学问”与“知识”的区分:六艺定位的基础 5 (二)六艺判教说 8 1.“别”与“总”六艺判教的标尺 8 2.以“别”与“总”评判下的《论语》 10 3.以《诗》教判《孔子闲居》 12 二、六艺与“复性”教育 15 (一)“复性”的文化背景 15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缺陷 15 2.对传统文化的呼唤 16 (二)“复性”思想的提出 17 1.对李翱“复性”思想的继承 17 2.对佛道心性论的吸收 20 (三)建立书院:“复性”的实践展开 22 1.马一浮对书院在“复性”过程作用的重视 22 2.复性书院的建立与运行 24 3.有关复性书院的反思 24 三、六艺与文化生活 27 (一)六艺与道德生活 27 1.全性起修,即本体即功夫 27 2.六艺之教,终于《易》 29 (二)六艺与艺术生活 30 1.莫先于《诗》的艺术生活 30 2.玄与正见 31 3.六艺与人生观 32 参考文献 36 致 谢 39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40 III 马一浮六艺观研究 马一浮六艺观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PAGE PAGE 13 引 言 (一)马一浮的生平 他是 20 世纪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其古文学养精湛深厚,热爱中国传统 文化,学术情怀海纳百川。丰子恺称他为“此间学问最好的人”①,周恩来誉他 是“当代理学大师”,贺麟评价他的学术是“传统文化仅存的硕果”。他就是诗 人、书法家、篆刻家、国学家马一浮先生。 马一浮(1883—1967),他本人除了自号湛翁之外,晚年常常自署蠲叟。马 一浮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曾是光绪年间的一名县令,母亲擅长文学并且是 位望族之后,幼年时期马一浮获赞为神童。对于自己的幼年读书经历,马一浮说 “孩提受之母氏”②,从这方面可以看到他幼年收到了传统文化的启蒙。马一浮 16 岁时,参加县试并一举夺魁,这是马一浮的国学学养深厚的证明,同年也发 生了影响颇深的历史事件——科举制度被废除,新学思想兴起。由新思想主导的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仍没有影响到马一浮支持西学救国的热情。马一浮在与 谢无量等人在学习了英文、法文和日文后,同其他有志青年向外求学一样,马一 浮奔赴美国,可到达美国后,马一浮并没有进入美国大学学习,而是阴差阳错在 驻美使馆做些翻译工作,大使馆的清闲工作让马一浮空余下许多时间读书,前期 的语言学习,让天生悟性极高的他在研读西方的著作过程中,少了很多阻力。马 一浮虽不像胡适、冯友兰等系统的接触了西学,但他却泛读了西方的著作,即便 他推崇卢梭的《民约论》与马克思的《资本论》③,但这丝毫没影响到他日后“六 艺统摄一切学术”的文化立场。 1906 年,马一浮回到杭州老家,并在宝积观巷寄宿了一些时日,又先后在 地属浙江的广化寺、永福寺移居④,四年期间,他潜心用功深研传统文化的同时, 翻译了西班牙文的《唐.吉柯德》,并在《独立周报》发表,他的笔名“被褐” 取自《老子》“被褐怀玉”之意,足可看到他志气难筹的郁郁心情。1912 年, 马一浮应蔡元培先生的再三邀请,领命担当教育部秘书长的职务,可是,马一浮 到职不满三周,便辞官回杭州,根据马一浮的学生乌以风说,马一浮认识到学术 ① 丁敬涵.马一浮交往录[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第 57 页 ② 丁敬涵.马一浮诗话[M].学林出版社.1999.第 64 页 ③ 吴光.马一浮思想新探 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 125 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 古籍出版社.2010.第 507 页 ④ 陈卫星.国学档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第 89 页 的风向尚未“昌明”,“心性之精微难知”①,才立志闭门读书,回归传统文化 的立场,马一浮的思想先后由老庄释氏之学再次回归以“六经”为主的儒家思想。 他判老庄释氏得失,认为“六经”既是“六艺”,且“六艺统于一心”。 1937 年,帝国主义全面发起侵华战争,次年,马一浮接到竺可桢邀请,赴 浙江大学,领聘教职。竺可桢不仅在地理学与气象学方面成绩斐然,在如何开展 教育方面,他也很有想法,见之他起草的《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竺可桢认为 应该凭借本国文化基础,才能吸纳世界之文化②。竺可桢与马一浮教育思想的契 合,致使马一浮答应竺可桢的邀请。在浙江大学讲学期间,马一浮以张载四句教 为宗旨,希望学生立志变化气质,堂堂正正去做一名敢于担当国家复兴重任的人。 他讲学过程中运用了传统文化中的心性之学,并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思 想创见来作为整个学术思想的立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nzhongda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