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课件 国际教育思 潮与世界教育改革.ppt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课件 国际教育思 潮与世界教育改革.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MK4.1 国际教育思潮与世界教育改革 第一节 国际教育思潮 一、国际理解教育思潮 国际理解教育(以下简称国际教育)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实践及其理论研究,国际理解教育理论相应建立在国际关系之上。 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相互依存和文化相对论 一、国际理解教育思潮 美、英、日、中等国学校教育中开设的“国际理解教育” (一)加强外语教育 (二)开设国际问题课程 (三)我国中小学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 一、国际理解教育思潮 从灌输式走向对话式的国际理解教育: (一)课程设置 (二)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应体现国际意识 (三)培养具有国际精神的教师 (四)校外教育的配合 (五)搞好本国各民族的理解教育 (六)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二、女性主义教育思潮 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潮,女性主义在西方教育领域独树一帜,它不仅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而且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其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流派。 二、女性主义教育思潮 女性主义教育的特点: (一)富有个性的研究对象 (二)鲜明的研究主题 (三)独特的研究视角 二、女性主义教育思潮 女性主义教育的分析模式 (一)平等的分析模式 (二)性别的分析模式 (三)解放的分析模式 (四)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分析模式 对女性主义教育的评价 三、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和“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 。 任何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简单化的理解,任何给后现代主义下一个简单定义的企图都是不得后现代主义要领的,本身就是违背后现代精神的,因而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类别: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立场和理论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总体来看可分为两种: 一是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对“现代性”下的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全面颠覆; 二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则认为以往的教育思想尚有合理性,尚未达到“终结”的地步,主张对过去的教育思想观点进行综合,提出一些创造性观点。 哈贝马斯后现代理论对现代教育的批判与改造 教育目的 课程观 教学观 教育研究方法论 四、后殖民主义教育思潮 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是在国际性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之时,西方学术界泛起的又一股具有强劲冲击力的理论思潮。 后殖民理论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体;它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解构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中开始崭露头角,并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有更广阔的文化视域和理论研究策略。 后殖民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 1.试图超越民族主义的理论努力 2.文本分析的研究方式 3.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1.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抵制西方文化霸权 2.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争取在国际教育研究群体中占据一席之地 3.重视教育研究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整合 五、批判主义教育思潮 “批判理论”与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产生 1、产生的必然性 2、存在的合理性 3、发展的可能性 五、批判主义教育思潮 批判教育学的特征 批判教育学与现代各种教育思潮的区别 批判的课程与教学论 阿普尔教育理论的批判性 批判教育学的困境与出路 第二节 战后世界教育改革 20世纪被誉为是教育改革的时代。 从起源于19世纪末期、在20世纪初期达到高潮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新教育运动,到两次世界大战对教育的影响;从战后各国教育的恢复与重建,到60年代以后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从80年代世界各国新一轮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到90年代人们对教育改革运动的反思和在新世纪对教育的期望,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第二节 战后世界教育改革 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二战后 的教育大发展 二、20世纪80年代至今:面向新世纪的教 育改革 一、二战后的教育改革 (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 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的国际竞争也成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动力。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加剧了各国通过教育开展国力的竞争,成为世界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改革措施与特点 (一)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 二战后,各国都把恢复经济并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 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视为一种教育投资活动,指出教育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力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ormitio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