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节 血栓形成 活体心脏、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叫血栓形成(thrombosis) 。 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thrombus)。 第 6 节 梗 死 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流供应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infarct)。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 (一)原因 1. 血栓形成 最常见 心、 脑 2. 动脉栓塞 肾、脾、肺 3. 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 4. 血管腔受压闭塞 静脉、动脉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一)贫血性梗死 易发生于组织致密、血管吻合支贫乏的实质性器官,如心、肾、脾、脑 等。 (二)出血性梗死 严重淤血、组织疏松、血管吻合枝丰富或具有双重血液循环。如,肺、肠 三、梗死的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部位、范围、有无感染) 1. 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梗死,可危及生命。 2. 脑梗死形成囊腔。 3. 肺梗死致胸痛、咯血; 4. 肠梗死致剧烈腹痛 (三)败血性梗死 梗死区内伴有细菌感染 ②细菌来源的感染性栓子: 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的 ③梗死发生后,病原微生物入侵梗死灶。 ① 发生梗死前即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 * 凝血 系统 抗凝 系统 纤溶 系统 纤溶 系统 凝血 系统 抗凝 系统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1. 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作用 (1)内皮细胞隔离作用 (2)合成抗血小板粘集物质 (3)合成抗凝血酶和凝血因子 (4)生成纤溶酶原活化物质 1)黏附反应 2)释放反应 3)黏集反应 2. 内膜损伤引起血栓形成机制 (1)组织因子释放和胶原暴露,启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 (2)血小板活化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冲击管壁使内皮受损→内皮下胶原暴露 ? 涡流离心力使血小板靠边和聚集→易于形成血栓 1. 血流缓慢,停滞 ?轴流增宽血小板进入边流→易与内皮黏附 ?局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浓度上升→血液凝固 2. 血流不畅涡流形成 (三)血液凝固性增加 1. 遗传性高凝状态 V因子突变 抗凝血因子缺乏 2. 获得性高凝状态 (1)大量失血 (2)大面积烧伤 (3)异型输血 (4)纤溶功能降低 (5)恶性肿瘤(肺、胃、胰腺癌) 胎盘早期剥离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其形态 血栓形成过程 血小板沉积在受损内膜处 释放 ADP 血小板聚集形成小丘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血栓 黏集过程 凝固过程 促进 凝血酶 血小板继续粘集形成多数小梁,小梁周围有白细胞粘附 ? 小梁间形成纤维素网,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 ? ?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滞,停滞之血液凝 血栓形态及类型: 白色血栓:血小板聚集和少量纤维素。 混合血栓:(层状血栓)为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小梁间形成纤维素网,充满了红细胞和少许白细胞。 红色血栓:血液凝固而形成的红色血凝块。 透明血栓: 纤维素。 三、血栓的结局 1. 溶解、脱落 2. 机化与再通 3. 钙 化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的 止血; 防止细菌、毒素的蔓延扩散 不利的 阻塞血管 动脉血栓 缺血 梗死 静脉血栓 淤血 水肿 出血 组织坏死 硬化 栓 塞 血栓脱落 栓塞血管 梗死 心瓣膜变形 慢性心瓣膜病 继发性出血 DIC形成 第 5 节 栓 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于血管腔的现象 称为栓塞(embolism)。 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2. 左心、肺静脉、动脉系统的栓子, 栓塞在体循环的动脉分支内。 3. 门静脉系统栓子,栓塞在肝内。 4. 交叉栓塞 5. 逆行栓塞 1. 右心、体静脉的栓子: 栓塞在肺动脉或分支。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栓塞 1. 肺动脉栓塞 95%以上来自下肢深部静脉 后果: (1)栓子较小,数量少,不产生严重后果 (2)若有肺淤血,可发生肺出血性梗死。 (4)小栓子广泛地栓塞肺动脉分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