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谈《尔雅》的收录演变
《尔雅》作为我国最早的辞书,同时又是古典经书之一。至南宋《尔雅》与《诗经》、《尚书》等共称为“十三经”。《尔雅》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语词意义之书,是按照词语类别进行组织编纂的,从其书名中可解,《尔雅》作为训诂之书,旨在将对词的解释从读音、意义的层面趋向“雅”,即合乎规范的标准,尤其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后世出现了一系列仿书,如《广雅》、《骈雅》、《通雅》、《别雅》等,统称为“群雅”。然而关于《尔雅》具体出于谁手,却无从考证。在《尔雅》最初记载的《汉书·艺文志》中并未记录其编纂之人。张揖在《上广雅表》中云“臣闻昔在周公,缵述唐虞,宗翼文武,克定四海,勤相成王……六年制礼,以导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意义。”但多数人认为《尔雅》实成书于秦汉,经由秦汉人之手编纂成书。自汉代至今,有很多文人注重对《尔雅》的注译。但是如今最为普及之本是晋代郭璞《尔雅注》,此本亦是现存可考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 史书的中对《尔雅》的收录和分类情况,清晰地展示着《尔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性的演变。首先最早《尔雅》在《汉书·艺文志》中归入六艺略,有两种,列入《孝经》。其实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设有“小学类”。小学类文献在我国古典目录学著录中,采用经、史、子、集死不分类法大多附列于经部。此类书主要是一些字、音方面的训诂,如《八体六技》、《仓颉传》、《别字》等。“小学类”中记录十家十二种共四十五篇,这四十五篇均为字书。可见在汉代“小学”是以字词、训诂为主,“要求学童识“造字之本”的六书,要别“六体”,故小学类所收录的皆为字书。” 1《尔雅》虽然亦属于注译类,但并非单纯的解释字义与读音,其中的内容和认知已超出了小学的范围,因为《尔雅》是对经的注解,故归入经部,而未将《尔雅》列入“小学类”。联盟 《隋书·经籍志》采用经史子集四分法,中收录《尔雅》7种,已将《尔雅》与其他字书音书归入经部,并将其列入“小学类”中。《隋书》中不仅收录了《尔雅》,还收录了补充《尔雅》的《广雅》三卷、《广雅音》四卷。张揖在《上广雅表》里说“臣揖体质蒙蔽,学浅词顽,言无足取;窃以所识,择撢群艺,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可见张揖认为《尔雅》是不完善的,因此他撰《广雅》一篇以补《尔雅》之不足。《广雅》全书分上、中、下卷,到隋代时,因要避讳隋炀帝名讳,曹宪将《广雅》改为《博雅》。《博雅》在《隋志》中记载四卷,而至《唐志》中增到十卷,且又改回《广雅》之名。为了遵从原书体力,张揖沿用《尔雅》原书之旧目,“自《释诂》、《释言》、《释训》以下,直至《释兽》、《释畜》凡19篇”2。《广雅》将《尔雅》中遗漏的经传中的训诂、汉代时期的字词方言,以及《说文解字》中的内容融入其中,从而达到拓展《尔雅》的意义。 从清代之前的正史中可以看出,《尔雅》注本至少有十余家,清之前的《尔雅》研究注译绝不像《总目》中所录那样少。《旧唐书》中有“经籍志”,《新唐书》中有“艺文志”,两种史书中对《尔雅》的收录情况与《隋书》相差无几,是一致的。《宋书·艺文志》收录的《尔雅》注本就有了变化,达到九种。其中四种是宋人注本,前人注或亡或失。《明史·艺文志》中《尔雅》类仅录一种《尔雅略义》。但是并不代表明代没有相关的《尔雅》研究。但在明末清初藏书家黄虞稷所撰《千顷堂书目》3中记录在明代关于《尔雅》注本远比《明史·艺文志》中所记录的多得多,如薛敬之《尔雅便音》、罗日耿《尔雅馀》。“朱彝尊《经义考》录有汉犍为文学注到宋罗愿《尔雅翼》的《尔雅》注本有28本。”4当代著名的文献学家、训诂学家、音韵学家周祖谟,对《尔雅》的研究造诣很深,著有《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续尔雅考拟目》等,在《续尔雅考拟目》中录有《尔雅》明代《尔雅》的相关注本高达59种之多。因此《四库全书总目》中记录的《尔雅》种数是有出入的。 尽管与实际情况不符,但是通过分析,发现这种处理方法未必是一种错误。《尔雅》注译是在清乾嘉之后出现的。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文献在流传中必然会出现亡佚、损毁,或者出现讹误,最终被后人遗弃,而且,目录编纂者在所录文献的取舍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这就使书目的收录在一定程度上有主观性,未必能做到完全客观、吻合事实。《总目》惯例不收录同时存世人之作,因此在编纂《总目》时仅保留三种。郭注邢疏的《尔雅》注本最受历代注家推崇。但是郑樵注本且在《总目》中的位置更高,《总目》将郑本视为善本,并认为“通其所以通,阙其所不可通,文似简略,而绝无穿凿附会之失,于说尔雅家为善本”5。郑樵《尔雅注》对《尔雅》以及郭璞《尔雅》作了内容上的补正和修改外,还开创了训诂的新方法、开辟了新途径。 总体上,《尔雅》是作为中国古典训诂专著看待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