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印光\史怀哲和章太炎对《感应篇》的误读及其价值
[摘要]对于提倡成仙证道和行善积德的《太上感应篇》,印光、史怀哲、章太炎有着三种不同的解读。三种不同的解读中不乏误读,通过对其中的义理进行分析,发见各自的信仰或思想之立场预设,导致了各对同一文本的理解认识出现了大歧异。误读的价值在于使同一文本有被作各种解读的无限可能,从而给原文本增加了更多的附加值,使历史维系不至于间断,多元化路子也得以更多地开启,并不断受到历史的检验。 [关键词]《太上感应篇》;印光;史怀哲;章太炎;误读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全篇思想素材源自《太平经》《赤松子经》等,面世时代或为北宋初,南宋理宗时已有刊本传世,其作者迄今尚无定论。全篇共约一千二百余字,开头即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十六字为纲,然后叙说人要行善积德才能长生多福,并列举了二十多条善行、一百多条恶行,以为趋善避恶的准绳,提出了“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的标准,并谓人体内有名为“三尸”的司过之神,时刻记录人的恶行,定期上白天曹、下讼地府,告人罪状,述人过恶,天因此而定夺人的寿天祸福;还特别强调了“立善多端,莫先忠孝”,这也就是成仙证道的根基。《感应篇》将道教方术和戒律贯穿于道德修养之中,由神来对人作道德上的善恶评判,促人从一念起处下工夫。最后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天必降福,行恶天必降祸来作结语。全篇主要宣扬天人相感、因果报应思想,既有儒之伦理规范,又有释、道之宗教信条,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文中。 对于这个文本,中外的三位大师级人物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给出了不同的解读。 一、印光对《太上感应篇》的解读 就出世间法而论,《太上感应篇》作为道教劝善书中的一种,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的印光(1861~1940年)并不认同以它的终极取向作为个人信仰的终极取向:“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人圣,了生脱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况区区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依据印光的终极追求,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成就佛道才是福慧圆满,是人生的至大而终极的成就,成仙只是人天之间的非终极的小成就。 就世间法论,在提供道德关怀的依据方面,印光则十分推崇《太上感应篇》,原因在“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令先从格物致知而起”方面,《感应篇》与儒家的《五经》《四书》相比较,也有其优势:《五经》《四书》“以文言浩瀚,兼以散见各书,不以类聚,颇难取法。而未多读书者,更无因奉为典型也”。《太上感应篇》则“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作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以期祸灭福集乎?由是言之,此书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僭修焉”。与《四书》《五经》相比,《感应篇》文义的优势之一,是回答了何种行为是世间之善,何种行为是世间之恶;优势之二,则是回答了行善者会获得何种善报,作恶者会获得何种恶报。让更多的人阅读后,明白“善恶之各有报应,则谁肯为恶而召祸乎?此风一行,善以善报,则礼让兴行,干戈永息,人民安乐,天下太平矣”。在印光的思想世界里,《感应篇》的价值也就是一本优秀而通俗的人间道德教本,有助于在世间落实道德关怀,最终可以落实到成就佛道的终极关怀上。 二、史怀哲对《太上感应篇》的解读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52年度)、“敬畏生命伦理学”创立者的史怀哲(Albert SehwEitzer,1875~1965年)在《哲学和动物保护运动》一文中,如是论及《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赏罚之书),中国宋代(公元960~1227)的一部212条伦理格言集,其中同情动物具有重要地位。这些格言本身也许是非常古老的。这部至今仍然很受民众推崇的格言集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天’(上帝)赋予一切动物以生命,为了与‘天’和谐一致,我们必须善待一切动物。《太上感应篇》将喜欢狩猎谴责为下贱行为。它还认为植物也有生命,并要求人们在非必要时不要伤害它们。这部格言集的一个版本还用一些故事来逐条解释同情动物的格言。 显然,史怀哲是人从对动植物生命关怀的角度来解读《太上感应篇》的。在同一文章里,他还进一步通过比较中国、印度与西方各主要思想家、道教、婆罗门教、佛教与基督教在对待动植物问题上的差异,得出的结论之一是:“我们乐于承认,与我们相比,在中国和印度思想中,人和动物的问题早就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中国和印度的伦理学原则上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结论之二是:“中国伦理学的伟大在于,它天然地并在行动上同情动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