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舜徽先生之“《史通》学”研究
【 内容 提要】张舜徽先生,当代著名 文献 学家,于《史通》“治之三反”,撰《史通平议》,“书以评议为主,辅以考据,于刘氏底蕴多所发抒”。本文暂示三例,略述先生之《史通》学 研究 ,由窥先生于子玄服赞之意。 【摘 要 题】史学家研究 【关 键 词】《史通》/张舜徽/《史通平议》 【正 文】 《史通》学,研究《史通》与子玄之学也。“刘氏《史通》之成,迄于今千二百余年矣。昔人以其诋诃前贤,语伤刻核,而《疑古》、《惑经》诸篇,尤为世所诟病。故其书始成,传习者少,而讹脱亦甚。”[1]“其书自浦二田通释出乃大体可读。”[2] 后,陈汉章、吕思勉、杨明照、程千帆、张舜徽、张振珮诸先生,各有所作,皆得名家,《史通》学由是乃成。张舜徽先生,当代著名文献学家,于《史通》“治之三反”[3],撰《史通平议》,“书以评议为主,辅以考据,于刘氏底蕴多所发抒”[4]。兹就是书,略述先生之研究。世有达者,幸督教之。先生于《史通》极推重,谓其“造端宏伟,识议多精,虽不免小疵,固未足掩其大醇。故自唐以下,评弹之言迭起,终无有能夺其席者。”[5] 职是故,先生非但启导及门读史,先之以此书[6],即己身亦“耽悦是书,治之三反”[7]。《史通平议》“于刘氏底蕴多所发抒”,洵非无故也。先生服赞之意,多借阐扬发抒,即刘氏起例发凡“于后世史学有启之功者”,“表而出之”[8]。试举其大较者论之: (一)如子玄检论旧籍,其书遂为后人重之者。 《史通平议》卷一《六家》第一:又有《周书》者,与《尚书》相类,即孔氏刊约百篇之外,凡为七十一章。上自文、武,下终灵、景。甚有明允笃诚,典雅高义。时亦有浅末恒说,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至若《职方》之言,与《周官》无异;《时训》之说,比《月令》多同;斯百王之正书,五经之别录者也。 舜徽案:《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尚书》家著录《周书》七十一篇。注云:“周史记。”颜师古注、引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又《萧何传》引《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颜《注》云:“《周书》者,本与《尚书》同类,盖孔子所删百篇之外。刘向所奏,有七十一篇。”据此,可知西京校书之时,固视《周书》与《尚书》并重。顾自汉以降,学者已苦《尚书》难读,更无人理此艰涩之编。《隋志》列之史部杂事类,学者益轻忽其书。知几独推尊及之,实有发潜阐幽之功。自宋以来,诵习者众,皆刘氏表章之力也。刚谨按:《周书》不显,亦“当与孔子删定《尚书》时摒弃本书有关,在西汉学重师承的 时代 ,这《周书》也就藏‘入中秘,其后稍隐,学者不道’了(《文献通考·经籍考》)。以至于到南朝肖(笔者案:“肖”当为“萧”)梁时,‘文字零落,人莫能识。’(《南史·刘显传》)”[9]。“相传它是孔子删《书》之余,因而旧时学者对它多不重视,将其视同别史杂说,研究整理它的人非常少。”[10]《旧唐书·经籍志》但有“《周书》八卷,孔晁注。”目为“杂史,以纪异体杂纪”。《新唐书·艺文志》同。从知唐以前,治《周书》者固罕有其人。后之学者潜研是书,子玄实发其先声也。 (二)如子玄评议旧史,探得谛义者。 《史通平议》卷一《列传》第六:又传之为体,大抵相同。而述者多方,有时而异。 舜徽案:知几此四语,至为通核。殆可为全史发凡!大抵诸史列传,有专传,有合传,又有类传。专传、合传之法,相沿无改。而类传之例,因时损益。如马、班、范三史,同有《循吏》、《儒林》、《酷吏》诸传。范《书》又益以《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诸目。推之以下诸史,互有增减。如《梁书》之《止足传》,《新唐书》之《藩镇传》,《五代史记》之《伶官传》,《宋史》之《道学传》,《明史》之《土司传》,皆创立新题,为前此所未有。知几所云:“述者多方,有时而异”二语,足以尽之。刚谨按:大抵类传之例,因时损益,犹目录学之部类分合,与时增减:皆学术与其时代之交相互动也。推之正史类传,又如《晋书》之《孝友》传,“唐代特别重视宣扬封建的孝道,所以它在修《晋书》时,特设‘孝友’这个类传。”[11] 又如《宋书》,“类传中有《恩幸传》一目,记载那些出身寒门因得到皇帝信任而登高位的人。魏晋以来,讲究门第,高门大族,世居显要。刘宋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于是乃信任启用出身寒微的人,让他们掌握机要大权,《恩幸传》的设立,反映了这样一个 历史 特点。”[12] 又如《明史》之《阉党传》,“《明史》已有《宦官传》,为什么又立《阉党传》呢?这是由于明代宦官,多窃有权势,官僚士大夫想要有所作为,必须与宦官相勾结,方能逞其私志。如宦官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在宦官以外,党羽甚重,为害甚烈。《阉党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