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安妮特拉舞曲》
一、创作背景 诗剧《培尔·金特》是挪威文学家、剧作家亨利·易卜生的挪威语剧作。诗剧大量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从某些方面来说,《培尔·金特》可以说是一部宗教寓言式作品。 1874年,爱德华·格里格受易卜生的邀请为这部剧作配乐,首次在1876年2月24日于挪威首都奥斯陆上演时即受得了高度评价。但格里格却不满意,1886年在哥本哈根再次上演这出戏时,格里格对其中联盟的很多音乐进行了改善,创作了包括前奏曲、间奏曲、舞曲、歌曲和背景音乐等共二十二首乐曲。1888年格里格选择了其中的四首乐曲创作了一个音乐会组曲,然后又于1891年挑选了另外四首创作了第二组曲。 其中第一套组曲分别为:《晨景》、《奥赛之死》、《安妮特拉舞曲》、《在山妖的洞窟里》;第二套组曲分别为:《英格丽德的悲叹》、《阿拉伯舞曲》、《培尔·金特的归来》、《索尔维格之歌》。 二、表现内容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培尔·金特没有表现出基督徒努力克服恶习的一面,他不知廉耻的自吹自擂、极度自私、谎话连篇,而且还是个好色之徒。人们普遍认为,《培尔·金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出道德剧,有着普遍而广泛的意义。 《安妮特拉舞曲》选自诗剧第四幕的第六场。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样的一个场面: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其中大部分音乐为培尔·金特说话时的背景音乐,音乐对安妮特拉的形象也进行了描绘,安妮特拉飘逸又轻盈的舞姿体现出她既优雅又略带妖艳的妩媚动人形象。培尔·金特逢场作戏,他与安妮特拉在这一场戏结束时成了恋人。这段音乐直接参与了戏剧的内容,超过了作为配乐的作用,成为诗剧中与剧情密不可分的构成部分。 三、作品分析 《安妮特拉舞曲》是一首有再现的混合性中段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作品。乐曲较快的四三拍节奏使得乐曲更体现出了玛祖卡舞曲活泼、热烈的特征。 作品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 四三拍,速度为每分钟160拍,a小调,共6小节,1~2小节是属三和弦和声性长音,强调了属功能。3~6小节是典型的玛祖卡节奏,重拍第一拍是由第一、第二大提琴与倍低音提琴用拨弦奏出的四分音符,第二拍是由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奏出的四分音符,第三拍则在第二拍乐器与节奏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一大提琴的两个八分音符,这样的四三拍轻快、活泼的伴奏音型自然地引出了呈示段的主题,引子部分的和声是主和弦与属系列和弦的交替进行以在作品开始处来确立主调的地位,最后结束于a小调的属功能和弦,为呈示段的进入作出了属准备。 呈示段 共16小节,由a小调开始,e小调结束,是一个带反复的转调乐段,共有三个乐句。 第一乐句共四个小节,第7~8小节是主题动机,由第一小提琴奏出,动机由两个因素构成,第一因素是由a小调属音在弱拍位上开始,向上跳进与级进进行,第二因素是由高八度主音开始,向下跳进再向下级进,两个因素为整首作品塑造出了活泼、跳跃、鲜明的音乐形象。9~10小节是对第8小节第二动机因素进行的变化模仿发展而来。和声方面a小调主和弦和属和弦交替进行。 第二乐句共四个小节,其中11~12小节、13~14小节为两个乐节,分别变化模仿了第一乐句的9~10小节,旋律进行方向为逐渐向下进行。和声方面a小调主和弦和属和弦交替进行并通过共同和弦转入它的属调e小调,而后又进行到下属和弦再至属七和弦结束。 第三乐句共八小节,其中,15~18四小节以e小调的属七和弦为主,旋律特点是每小节六个八分音符的跳音,每组三个音构成,由高至低,每组第一音是固定的小字一组的b,后两个音都是逐渐半音下行,打破四三拍强弱节奏规律,使得音乐在此处产生动荡之感,并具向前推进的动力性。19~22四小节旋律是15~18小节的反方向进行,由低音向高音进行乐句与乐段的总结,其音乐材料也是呈示段第一乐句中主题动机在下方纯四度上,即转为a小调的属方向调e小调,变化模仿而来,形成了呈示段的开放式结束的转调乐段这四小节和声材料是e小调的主和弦、K46和弦、属和弦、主和弦,最后俩和弦同时也是a小调的上主和弦和属和弦,为后面重复呈示段的音乐做好了和声准备。 中段 共46小节,是混合型中段的写法。前半部分是对比写法;后半部分是展开式写法,主题材料来自呈示段,没有变化,但调性在变,格里格通过运用这种写作手法达到了变化、统一的有机结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