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自养脱氮的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论文.docxVIP

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自养脱氮的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重庆大学硕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PAGE PAGE VI 摘 要 电极生物膜法是一个电化学作用与微生物作用相耦合的过程,比较传统的生 物脱氮工艺而言,具有脱氮效率高、处理效果稳定、易于控制、适合处理低 C/N 含氮废水等优点。本论文在成功启动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自养脱氮系统后,探 讨了第三电极填充介质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并以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 C/N 氨氮废水自养脱氮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 454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维电极生物 膜自养脱氮系统细菌群落特征进行初探,从而为系统高效脱氮功能的实现和优化 提供理论依据。 本论文以金属钛板为阳极,活性炭纤维毡为阴极,活性炭颗粒和多孔陶瓷球 的混合填充介质为第三电极填充于反应器阴极区,在阳极区与阴极区溶液中插入 盐桥以构成电解池的闭合回路,构建分隔式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在控制运行 条件为进水 NH4+-N 浓度 30mg/L,pH7.0~7.5,环境温度 30℃,运行周期 24h,电 流从 0mA 增至 2.0mA 的情况下,经过 140 天的培养驯化,反应器阴极区出水 NH4+-N 转化率达到 59%,TN 去除率为 56%,出水 NO3--N、NO2--N 浓度均低于 1.0mg/L, 成功实现了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氨氮进水自养脱氮的启动。三维电极生物膜反 应器自养脱氮过程中,电流强度、DO 和 pH 均为重要生态因子。 反应器阴极区的填充介质不仅是三维电极的有效部分,同时还是生物膜载体。 电化学作用下,活性炭颗粒与多孔陶瓷球混合填充介质比例为 8:2 的反应器脱氮效 果稍优,氨氮转化率为 14%;电化学-生物效应下,活性炭颗粒与多孔陶瓷球混合 填充介质比例为 8:2 的反应器总氮去除率为 89%,较混合填充介质比例为 5:5 的反 应器高出 8%左右。在相同控制运行条件下反应器中电化学氧化去除氨氮占电极生 物膜法总氮去除的 13%左右,电极生物膜法脱氮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仍是生物作 用。 通过采用 454 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自养脱氮系统中脱 氮功能菌和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发现反应器中细菌多样性丰富,优势菌门为 Proteobacteria(60.83%)、Chloroflexi(6.61%)和 Bacteroidetes(6.32%)等。脱 氮 功 能 菌 中 硝 化 细 菌 结 构 较 单 一 , AOB 由 Nitrosomonas 属和 uncultured Nitrosomonadaceae 属组成,NOB 为 Nitrospira 属;而反硝化细菌种属组成丰富, 它们共同完成系统的自养脱氮。 关键词:电极生物膜反应器,自养脱氮,第三电极,细菌群落结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III PAGE PAGE IV ABSTRACT The electrode-biofilm process is coupled to an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with microbial activitie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 it is of high removal efficiency, stable treatment effect, easy to control and suitable to handle low C/N nitrogen wastewater. After the successful start-up of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de biofilm reactor,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he third electrode on the reactor performance. And focused on the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 of low C/N ammonia nitrogen wastewater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de biofilm reactor,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explor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which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and optimizat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98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