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石墨烯纳米硫电极材料的一步 合成及储锂性能研究-冶金工程专业论文.docxVIP

三维石墨烯纳米硫电极材料的一步 合成及储锂性能研究-冶金工程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摘 要 在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于能源需求日益高涨的大背景下,寻求一种高储能 的新型锂离子二次电池已经成为科研的热点。硫由于在自然中储量丰富,无污染,成 本低且储能密度高(1675mAh/g),锂硫电池也为人们探索的方向提供了一种可能。但 是,锂硫电池其自身也存在着天生不足的限制,例如硫单质以及其放电产物 Li2S 的 不导电性,再如锂硫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飞梭效应”,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体 积应变等等。 本课题以三维石墨烯作为硫的载体,以硫代硫酸钠作为硫源。将氧化石墨烯溶液 与硫代硫酸钠溶液混合,添加具有还原性的抗坏血酸(VC 酸)与具有酸性的盐酸(HCl) 混合液,一方面 VC 酸可以有效的去除氧化石墨烯中含氧官能团,促进片层与片层之 间进行堆叠,进而形成三维结构,另一方面,盐酸电离出来的 H+与硫代硫酸钠参与 反应,生成细小颗粒的硫单质,进而可以一步法制备 3D-rGO/S 正极材料。 本课题采用具有三维结构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对硫单质进行包覆,可以增加体系的 导电性能,限制硫单质的流失,抑制飞梭效应。同时,其对于锂硫电池产生的体积应 变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三维石墨烯片层与片层一方面增大了硫的有效填充空间,另 一方面提供了电子以及离子的传导通道。 结果表明,在 120℃,反应 3h 的条件下,碳硫比为 1:4 时,制备出来的正极复合 材料硫含量为 46wt%,其放电比容量较其他配比为最高值,可达 1051mAh/g, 0.1C(1C=1675mAh/g)倍率下循环 80 次,其比容量依然可以达到 884mAh/g,循环较 为稳定。而后,又对表现较好、碳硫比为 1:4 的配方进行了条件摸索,课题设置了不 同的反应时间,分别为 2h、3h 以及 4h,探求反应时间对于硫含量及其电化学性能的 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 3h 时,其生成的硫单质较为细小且还原氧化石墨烯三维 结构强度,孔隙大小较为适合。随着时间增加到 4h 时,由于硫单质的团聚现象和三 维结构的过度紧凑,生成硫单质与电解液接触面积被缩小,硫单质颗粒利用率下降, 其放电比容量存在下降的现象。 关键词:锂硫电池;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硫;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 I Abstract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rowing demands for energy, a new type of high energy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iy has become a hot spot. Because sulfur is rich in natural reserves, non-polluting, low cost and high energy density (1675mAh/g), lithium-sulfur battery for people provides a possibility. However, lithium-sulfur battery itself has inherent restrictions, sulfur and its discharge products Li2S are non-conductive, shuttle effect generates in the charge-discharge process, apart from this ,straining volume also does harms to the battery. This paper uses reduced graphene oxide which has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to be used to coat with elemental sulfur, in order to increase system performance and limit the loss of the shuttle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3D-reduced graphene oxide provides an excellent buffer for the volume change of the lithium-sulfur battery.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is obtained by the reduction reaction. And sodium thiosulfate as a sulfur source contrib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98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