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个人信息民法保护概述
(一)个人信息的内涵
1、个人信息的概念及特征
在立法与理论界中,对于个人信息的概念存在以下几种定义模式:(1)关联
型定义模式。在该种定义模式之下的个人信息,不仅限于与个人人身有紧密联系,
①
还包括与个人、社会、文化、生活等息息相关。 (2 )隐私型定义模式。在该种
模式之下的个人信息即为隐私。如美国学者所提及的,个人信息就是本人除了家
人或朋友之外,并不愿意让其他社会公众知晓的信息,或者是与个人紧密联系且
②
较为敏感并不愿意让社会公众知晓的信息。 (3 )识别型定义模式。在该种定义
模式之下的个人信息,是指可以识别的特定个人信息,例如身份证号、出生日期
等等。③
对于关联型定义模式而言,将所有与个人相关的信息都归属于个人信息的范
围,这显然范围过大了,自然人作为社会主体中的一员,在社会生活中,与其自
身具有关联的信息有很多,但在这些信息之中,并非所有信息能将自身与其他主
体区分开来,只有具有识别功能的信息才具有法律上个人信息的意义,才属于法
④
律保护的对象。 如一条信息虽然与个人主体相互关联,但是该条信息即便公布
也不会使大众明确的知晓这条信息所识别的主体究竟是谁,那么该条信息的公布
与否便不会影响主体的权利状态,对其是否予以法律保护也不会关系到主体的权
益问题。此种定义模式之下的个人信息范围过于宽泛,对于无法识别的信息也予
以了法律保护,这显然是对司法资源的一种浪费。
对于隐私型定义模式而言,其相对于关联型定义模式而言,范围过于狭窄。
在此种模式之下的个人信息即为隐私,此种界定不能包含所有的个人信息范围,
个人信息既包括属于个人隐私部分的私密性的个人信息,还包括个人愿意为公众
①齐爱民:《美德个人资料保护立法之比较—兼论我国个人资料保护立法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立
场》,《甘肃社会科学》2004 年第3 期,第139 页。
②陈起行:《信息隐私权法理探讨- 以美国法为中心》,《政大法律评论》2000 年第64 期,第
200 页。
③周汉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3 页。
④张素华:《个人信息商业运用的法律保护》,《苏州大学学报》2005 年第2 期,第11 页。
3
万方数据
所周知的个人信息部分。在此种定义模式之下保护个人信息,并不够全面,其仅
保护了属于个人隐私部分的个人信息,而将主体愿意让公众知晓的部分排除在了
保护范围之外。
对于识别型定义模式而言,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进行了一定的限定,在此
定义模式之下的个人信息必须具有识别主体的特性,其相对于其他定义模式之下
的个人信息更具有确定性与周延性。笔者认为,这种定义模式显然更为合理。个
人信息就是包括身份证号、姓名等与主体本人具有紧密联系,且具有能够通过信
息识别出主体的特性,该种信息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个人信息特征具有以下几点:
(1)客观性,个人信息是应当客观存在的,而并非是信息主体通过自己的
主观意识单纯想象出来的,个人信息本身的存在就体现了信息主体本人的社会活
动即生活状态等。个人信息只有具有客观性,才能够被除主体之外的他人所认识
并加以利用,只有这样,个人信息才具有其应当存在的价值。
(2 )可识别性,是通过信息本身就可以识别出其信息主体,能够通过该信
息将信息主体本人从社会群体中辨认出来。其中具体包括间接识别与直接识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