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pt电子文档1资料
同学们好!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 邢 邯 第六章 大豆育种 前言 第一节 大豆的生产和利用 第二节 国内外大豆育种概况 第三节 大豆遗传资源与种质创新 第四节 大豆目标性状的遗传及改良方法 第五节 大豆育种试验技术 第六节 大豆育种的研究方向 前 言 一、大豆的起源 大豆,我国古代称为“菽”,英文Soy bean,是中国“菽”的译音。大豆的拉丁语名称是Glycine Max。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这是世界所公认的。H.W.江森(Herbert W.Johnson)在《美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大豆是中国文明基础的五谷之一(水稻、大豆、小麦、大麦、粟)。”库津在《苏联大百科全书中》也写道:“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开始栽培这个作物,……。”我国农业开创于新石器时代,据考证,当初商代的甲骨文上也发现了有关大豆的记载。在山西侯马曾出土过商代的大豆化石。在周代,大豆也占有相当的地位。春秋时期,齐恒公曾将北方山戎出产的大豆引进了中原地区栽培。《诗经》等诗篇和书文记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公元前5世纪的《墨子》文章中载有: 大豆的起源 公元前5至3世纪,已有对大豆的分布、形状、种类等较细致的描述。如《周书》中《职方解篇》记有“菽属北方”;《管子》中记有“有种大菽、细菽,多白食”;《吕氏春秋》中记有“得实菽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为簇,多枝数节。”秦汉以后,“大豆”一词代替了“菽”字并广泛应用了。“大豆”一词最先见于《神农书》的《八谷生长篇》,其中载:“大豆生于槐。出于泪石云山谷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汜胜之书》载:“大豆保证有收获,容易种植。”汜氏主张农民每人应种5亩大豆备荒。在汉代的其它文献中主张麦子和谷子或大豆轮种,可见当时大豆的播种面积已相当可观了。自汉代以后,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不断增加。 二、大豆的传播 大豆引进日本的时间约在公元100年,随后大豆传遍亚洲其他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最终发展成当地地方品种。而这些地区构成了大豆的第二个基因中心。尽管中国是最早用大豆的国家,但作为食物原料,日本人却尽可能地挖掘了它的所有潜能。 大豆传入欧洲约在公元1700年。先传到荷兰,之后于1739年在巴黎的植物园里种植。Aiton(1812)指出大豆于1790年第一次在英国种植,之后于1804年又首次传入南斯拉夫。在荷兰、法国和英国,大豆用于植物分类等研究,而在南斯拉夫,大豆主要被用作食物和饲料。 研究大豆的编史家海默威茨博士认为本杰明.富兰克林带回到美国的大豆样种是从法国巴黎植物园得来的。不管这个说法是否真实,到19世纪,大豆已在美国各州种植。 三、大豆的植物学特征 (一)根系 大豆为直根系,有主、侧根之分,主根上长出许多侧根,主根长到一定程度后,发育不明显,因此主、侧根难以分辨。根系入土深度约lm左右,侧根先水平生长,之后急转直下生长,使整个根系形如钟罩。大豆根系80%以上分布在5~20cm土层中,10%分布在20~30cm土层中,只有少量根系分布在30cm土层以下。靠近地表的茎基部,由于培土会产生许多须状不走根,同样有吸收作用,加强中耕会促使不定根的量增加。大豆根系着生许多根瘤。根瘤菌的生命活动,是靠大豆植株光合产物作为能源,同时吸收空气中游离的氮素,固定成含氮化合物,供大豆生长发育之需。根瘤菌固定的氮素,可占大豆需氮量的1/3~l/2,是大豆重要肥料来源。固氮菌是好气性细菌,土壤疏松、通透性能好,有利根瘤菌的生长、发育。 三、大豆的植物学特征 (二)茎 大豆茎的生长习性因品种而异。有直立丛生型的,也有半蔓生和蔓生型的。 主茎下部腋芽可形成分枝,上部的腋芽多形成花芽。生长环境条件良好时,有利主茎基部腋芽早发育成分枝。分校多且粗状的大豆单产高。 大豆依据茎的生长习性划分为三种类型。 1.蔓生型 主茎细而长,分枝发达,主茎和分枝的粗、细、 长、短区别不明显,植株上部具有明显的缠绕性或匍匐性,叶片和种子均较小,多为无限结荚习性,在系统发育上近原始类型,抗逆性强,不耐水、肥,产量较低。 三、大豆的植物学特征 (三)叶 大豆叶片出苗后的初生叶为单叶,从第二节以上几乎全部是由三个小叶片组成的复叶。有的是五个或七个小叶片组成复叶。在同一植株居于上部的叶片较下部叶片细长些。在多数条件下,阔叶形的品种产量较高。但狭长叶形的品种透光性好,适于密植栽培。 三、大豆的植物学特征 (四)花 大豆的花很少,为蝶形花,着生在叶腋间的茎上和茎的顶端,花朵聚生在花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新高考2022级高三适应性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 水利监理质量控制体系.doc
- [五年级英语下册.doc VIP
- 《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机场航站楼装修工程》投标技术标文件.doc
- GB_T 15114-2023 铝合金压铸件.docx
- 2021年第四期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初级实操题(三).pdf VIP
- 【最全】usedtodo,beusedtodoing用法辨析及练习(带答案).pdf VIP
- 财务报表审计模拟实训第六版刘雪清答案.pdf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VIP
- 招投标法律法规学习培训PPT.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