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子邮件模板资料
第一章 绪 论
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是人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人类的一切建筑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最早为了躲避自然环境对自身的伤害,用树枝、石头等天然材料建造的原始小屋,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人类几千年的建筑活动无不受到环境条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同时,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的不断调整与深化,人们对建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建筑发展模式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
人类自身的进化与最近1000万年全球气候形态的巨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是人类适应相对寒冷气候的产物。人类从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地区向寒带高纬地区逐渐迁徙的过程,利用建筑来适应不同气候,是人类适应与抗衡自然环境的最初体现。
考古学家发现,人类活动的发展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扩展的。越是高纬度地区,人类遗址的时间就越晚。因为人类发源于热带雨林,在这个区域,人类不需要建筑就可以生存。随着建筑的出现,人类的活动逐渐向两极移动,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活动足迹几乎遍布全球。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树居和岩洞居。在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湿热地区的人类主要栖息在树上,可以避免外界的侵害,这是人类祖先南方古猿生活方式的延续。随着人类向温带迁移,人类住所过渡到了冬暖夏凉的岩洞居,以适合该地区年温差和日温差都较大的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树居和岩洞居发展成为巢居和穴居,成为人类建筑的雏形。巢居(图1-1)增加了“构木为巢”的人类创造过程,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努力。穴居方式(图1-2)可获得相对稳定的室内热环境,顶部的天窗既可采光又可排烟,适应气候的能力更强。而巢居和穴居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演变为不同的建筑类型,见图1-3。
建筑是人类与大自然(特别是恶劣的气候条件)不断抗争的产物。在功能上,建筑是人类作为生物体适应气候而生存的生理需要;在形式上,是人类启蒙文化的反映[1]。因此,世界上比较古老的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都位于南北纬20°-40°之间,即所谓中低纬度文明带,见图1-4。
图1-1 巢居[1] 图1-2 河南偃师汤泉沟穴居遗址[1]
图1-3 从巢居和穴居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1]
图1-4 世界上比较古老的文明,都位于南北纬20°-40°之间[1]
建筑的功能是在自然环境不能保证令人满意的条件下,创造一个微环境来满足居住者的安全与健康以及生活生产过程的需要,因此从建筑出现开始,“建筑”和“环境”这两个概念就是不可分割的。从躲避自然环境对人身的侵袭开始,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断提高,至今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
安全性:能够抵御飓风、暴雨、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危害或人为的侵害;
功能性:满足居住、办公、营业、生产等不同类型建筑的使用功能;
舒适性:保证居住者在建筑内的健康和舒适;
美观性:要有亲和感,反映当时人们的文化追求。
所以说建筑物应满足安全、健康、舒适、工作快捷的要求。而不同类型的建筑有不同的主要要求;比如住宅、影剧院、商场、办公楼等建筑对健康、舒适的要求比较高,生物实验室、制药厂、集成电路车间、演播室等则有严格保证工艺过程的环境要求;还有一些建筑是既要保证工艺要求,又要保证舒适性要求,例如舞台、体育赛场、手术室等,以及各种有人员的生产场所。
人们在长期的建筑活动中,结合各自生活所在地的资源、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积累了很多设计经验。例如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莫人利用当地的冰块和雪盖起了圆顶雪屋,将兽皮衬在雪屋内表面,通过鲸油灯采暖,使室内温度可达到15℃,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在日较差很大的干热地区,例如巴格达地区的传统建筑的墙厚达到340~450mm,屋面厚度达到460mm。利用土坯热惯性,在室外日夜温差达到24℃(16~40℃)时,仍然能够维持室内温度的波动不到6℃(22~28℃)。
在我国北方寒冷的华北地区,由于冬季干冷,夏季湿热,为了能在冬季保暖防寒,夏季遮阳防热防雨及春季防风沙,就出现了大屋顶的“四合院”。而在我国的西北,华北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土质坚实,干燥,壁立不倒,底下水位低等特殊的地理条件,人们就创造出了“窑洞”来适合当地的冬季寒冷晴燥、夏季有暴雨、春季多风沙、秋高气爽、气温年较差较大的特点。生活在西双版纳傣族人民,为了防雨,防湿和防热以取得较干爽阴凉的居住条件,创造出了颇具特色的架竹木楼“干阑”建筑。云南布依族的石屋以石块砌墙,以石瓦盖顶,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怕火灾,隔音性能好。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利用建筑控制环境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在现代人工环境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今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地区之间巨大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