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质与水深对大叶藻和丛生大叶藻分布的影响.PDF

底质与水深对大叶藻和丛生大叶藻分布的影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7卷第2期 大 连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Vol.27 No.2 20 12 年4 月 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Apr . 2012 文章编号:2095-1388(2012)02-0101-04 底质与水深对大叶藻和丛生大叶藻分布的影响 江鑫, 潘金华, 韩厚伟, 张文枫, 李晓捷, 张壮志, 罗世菊, 丛义周 (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藻研究中心, 山东 烟台264003) 摘要:考察了烟台玉岱山、 担子岛和荣成褚岛海域106个采样点的大叶藻种类的分布及各采样点不同表层 底质 (深度3 cm 以内)、 根部底质 (深度3~15 cm) 和水深等级。 对不同底质与水深条件下大叶藻Zostera 2 marina和丛生大叶藻Z郾caespitosa 的出现频率进行掊 检验。 结果表明: 不同大叶藻的分布与表层底质、 根 部底质变化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P0郾01), 列联系数分别为0郾612和0郾640; 与水深等级变化的相关性虽然 显著, 但列联系数仅为0郾338。 在表层底质、 根部底质和水深等级3种因素中, 两物种的分布与根部底质 类型相关性最大, 与表层底质类型相关性次之。 研究表明, 两种大叶藻在不同底质上分布的差异明显, 大 叶藻偏好泥与泥沙底质, 而丛生大叶藻偏好沙与砾石底质。 关键词:大叶藻; 丛生大叶藻; 物种分布; 底质类型 中图分类号: Q948郾11摇 摇 摇 摇 文献标志码: A 摇 摇 大 叶藻 Zostera marina 和 丛 生 大 叶藻 砾石混合底质, 距岸60 ~80 m 处水深骤增2 ~3 Z郾caespitosa是山东半岛沿海大部分海草场的建群 m, 变为黏土或粉砂底质。 玉岱山地处烟台东郊, 种与优势种, 二者常在同水域分布, 均为多年生草 采样区域为玉岱山南部海湾, 海湾跨度为640 m, 本植物。 二者虽为同属, 但生长与形态差异很大。 除北部岸边近年投放礁石外, 近岸主要为粉砂底 丛生大叶藻植株紧密丛生, 根状茎节间极短 (5 质, 距岸100 m左右逐渐变为黏土; 海湾东北部水 mm), 垂直生长, 须根茂密; 而大叶藻植株独立分 流强, 为沙底质, 其南部边界主要为天然岩礁。 荣 散, 根状茎水平生长, 节间伸长, 每节对生两束须 成褚岛地处荣成宁津镇东北, 为一长6 km左右的 [1] 根, 垂直地面向下生长 。 在大生境中对资源要 窄条状半岛, 在半岛西北近岸, 跨度为 1郾4 km, 求相似的近缘物种, 其机体形态差异往往是对其生 采样区域内近岸为粉砂底质, 距岸200 m左右为沉 [2] 活的特定小生境的适应 。 因此, 水深与底质等 积贝壳、 砾石等, 且底质粒径逐渐变小, 成为沙。 环境因子可能是控制大叶藻分布的主要因素。 近年 1郾2摇 样品采集与数据记录 来, 大叶藻场的移栽修复已在中国北方沿海广泛开 [3] 展 , 但不同地区间的移栽效果差异很大。 本研 在采样地草场分布区域随机选定采样点。 于 究中, 作者探讨了海底表层和植株根部底质类型以 2009年8月20 日、 9 月1 日、 9 月15 日分别对担 及水深等级对两种大叶藻分布的影响, 旨在为提高 子岛35个、 玉岱山38个、 褚岛31个采样点进行 两种大叶藻移栽成活率及海草场修复效率提供参考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