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痢疾.ppt
(二)治疗原则 1、根据寒、热、虚、实确定治疗原则。 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补),热痢清之; 初痢实证常用方法:清肠、清热、解毒、化湿、燥湿。 寒热交错者,温清并举; 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2、调和气血 痢疾为患,不论虚实,肠中总有滞,气血失于调畅。因此,消导去滞,调气和血行血为治痢的基本方法。 3、存胃气 顾护胃气应贯穿于治痢之始终。 三、分证论治 (一)湿热痢 1、辨证依据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恶寒,头痛身楚,口渴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3、方药:芍药汤。 芍药、当归、甘草:补血和营,缓急止痛; 黄芩、黄连、大黄:清热化湿解毒,推荡积滞;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以除后重; 肉桂:反佐,防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 (二)疫毒痢 1、辨证依据 (1)起病急骤,壮热,痢下鲜紫脓血; (2)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甚或四肢厥冷,神昏谵语,痉厥抽搐; (3)舌红绛,苔黄燥,或苔黑滑润,脉滑数或脉微欲绝。 2、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3、方药:白头翁合芍药汤。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黄连、黄芩、黄柏、秦皮、大黄:清热解毒化湿。芍药、当归、甘草:补血和营,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以除后重;肉桂:反佐,防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 (三)寒湿痢 1、辨证依据 (1)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 (2)脘闷,头身困重,口淡,饮食乏味; (3)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2、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3、方药:不换金正气散 苍术、厚朴、半夏、藿香:健脾燥湿,温化寒湿;陈皮:理气散满。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健脾。可酌加芍药、当归以活血和营。 (四)阴虚痢 1、辨证依据 (1)下痢赤白粘冻,或下鲜血粘稠; (2)脐腹灼痛或脐下急痛,虚坐努责,心烦,口干口渴; (3)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2、治法:养阴清肠。 3、方药:驻车丸。 黄连:清热坚阴,厚肠止痢; 阿胶、当归:养血和阴; 少佐炮姜:制黄连苦寒太过。 可加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和营止痛; 加瓜蒌润肠而滑利气机。 (五)虚寒痢 1、辨证依据 (1)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 (2)腹部隐痛,排便不爽,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痠怕冷,或脱肛; (3)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弱。 2、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3、方药:附子理中丸合真人养脏汤。 赤石脂、罂粟壳:涩肠止泻;肉豆蔻、诃子:暖脾温中止泻;附子、干姜:温中散寒;人参、白术、粳米:益气健脾和中;当归、白芍、甘草:养血和血,缓争止痛;肉桂:温补脾肾,消散阴寒;木香:理气醒脾,使补涩之品不壅滞气机。 (六)休息痢 辨证重点:时发时止,终年不愈; 临床分为发作期及缓解期。 1、发作期 (1)辨证依据 ①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脓血; ②倦怠怯冷,嗜卧,食少; ③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2)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3)方药:连理汤。 2、缓解期 (1)脾气虚弱 ①辨证依据 主症:腹胀食少,大便溏薄或夹少量粘液; 兼次证: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脱肛; 舌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②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③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补中益气;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引下陷之清气上行。 2、寒热错杂 ①辨证依据 主症:胃脘灼热,烦渴,腹痛绵绵,下痢稀薄,时夹少量粘冻; 兼次症: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吐,四肢不温;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缓。 ②治法:温中补虚,清热燥湿。 ③方药:乌梅丸。 乌梅:涩肠止泻,生津止渴;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止痢;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温肾暖脾而祛寒;人参、当归:益气补血而扶正。 3、瘀血内阻 ①辨证依据 主症: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 兼次症:腹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面色晦暗,或腹部结块,推之不移;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②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③方药:膈下逐瘀汤。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丹皮:活血祛瘀;香附、元胡、乌药、枳壳:行气导滞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预防及护理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食品需者沸后食用,常食大蒜有一定预防作用; 2、抓好“三管一灭”:水、粪、饮食妥善管理,灭苍蝇; 3、注意调摄身体,提高抵抗力; 4、及时治疗。 病例分析 患者王某,男,28岁,晚10时外出吃夜宵,次日上午9时起腹痛,里急后重,腹泻,大便量少,为赤白粘冻,白多赤少,自服黄连素4片无好转,伴见身重困倦,恶寒,苔白腻,脉濡缓。 请分析本例的诊断、辨证、治法与方药。 病例分析2 患者李某,男,27岁,因日间食用剩汤后,晚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