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蒂皮瓣的历史与展望.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带蒂皮瓣的历史与展望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 侯春林 在外科领域,采用转移皮瓣修复创面有悠久的历史。而显微外科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皮瓣外科的发展,更新了组织移植的传统观念。 20世纪带蒂皮瓣发展的历史 50年代以前 带蒂转移的随意型血供皮瓣; 50~60年代 带蒂肌瓣和轴型血供皮瓣; 70 年 代 断肢(指)再植推动了显微外科 和皮瓣外科的发展; 游离皮瓣、肌皮瓣得到发展 杨东岳,顾玉东 (1973年) --下腹部皮瓣的游离移植 带蒂皮瓣的发展历史 80年代以来,显微解剖学的发展和不断的临床实践推动了带蒂皮瓣的飞速发展。 方法 带蒂 游离 带蒂 种类 主干动脉皮瓣、逆行岛状皮瓣、远 端蒂皮瓣、筋膜皮瓣、肌间隔血管 皮瓣、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 瓣、穿支皮瓣等。 数量 少 多 少 理 论 点 旋转轴 线 轴心线 面 血供范围 弧 旋转弧 应 用 创面修复 畸形矫正 功能重建、器官再造 我国有关皮瓣外科专著 常用皮瓣和肌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陈尔瑜 梅芳瑞 1987 带血管蒂皮瓣肌皮瓣转移术 孙弘 侯春林 1988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术 杨志明 1988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手术图解 侯春林 1992 筋膜皮瓣与筋膜蒂组织瓣 侯春林 张世民 2000 带血管蒂组织瓣手术学 杨志明 2005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郑和平 2005 皮瓣外科学 侯春林 顾玉东 2006 肌瓣与肌皮瓣 以肌肉营养血管为蒂,将肌肉连同浅层皮肤及皮下组织一起切取,形成肌皮瓣。 便于带蒂转移 利于消灭死腔 血供丰富,抗感染力强 运动功能重建 主干动脉皮瓣&逆行岛状皮瓣 1981年杨果凡,首次报道了前臂桡动脉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血供示意图 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筋膜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1981年Ponten,小腿筋膜皮瓣,皮瓣平均长宽比例达2.5:1。 深筋膜有丰富的血供,将深筋膜包含在皮瓣内,可明显增加皮瓣血供。 链式血供筋膜蒂岛状皮瓣 三种血供形式的比较 皮神经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筋膜皮瓣的特殊范例,由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存在,使筋膜皮瓣获得更充分的血供。 1991年Bertelli和1992年Masquelet,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神经皮瓣的概念。 1998年Nakajima,浅静脉皮神经筋膜皮瓣。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肌间隔皮瓣远端蒂皮瓣 1982年钟世镇提出肌间隔穿血管、肌间隔皮瓣。 肌间隔皮瓣是穿支皮瓣的一种类型。 临床可仅以肌间隔血管为蒂,切取远端蒂皮瓣进行局部转移,对修复手足肢端创面很有价值。 以肢体远端肌间隔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 穿支皮瓣 穿支皮瓣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Kojima和Kimura等是这方面的先驱代表。 肌间隔穿支 肌肉皮肤穿支 穿支皮瓣 特点: (1)不切取肌肉,不影响运动功能, (2)供区损害少,不破坏供区外形, (3)设计灵活,可根据受区需要包含或多 或少的皮下脂肪组织, (4)病人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缩短。 股内侧肌穿支血管的支配范围 (杨大平教授提供) 全身穿支血管皮瓣示意图 (杨大平教授提供)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穿支皮瓣 的关系???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穿支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穿支皮瓣结合 带蒂皮瓣的发展方向

文档评论(0)

lx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