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趣的stem活动实例:做弹球-ihmc.docxVIP

一个有趣的stem活动实例:做弹球-ihmc.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有趣的STEM活动实例:做弹球 作者:袁洋/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如果要了解它们,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独立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只有在交互中,在相互的碰撞中,才能实现深层次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也才能真正培养儿童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认识[1]。但在实践层面,中小学教师对于如何将数学、工程和技术融入科学课堂,还没有完整的思路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在第5期“做中学”高级研修活动期间,我在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和南京市玄武区科学教研组的指导下,开设了1节主题为“做弹球”的公开课,探索STEM教育理念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实践方法。 【设计思路】 为何“做弹球” 弹球自由落体后可以多次反弹并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学生常见和喜爱的玩具。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2]。对学生而言,他们都渴望亲手做出喜欢的玩具。在课堂中,这样的渴望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使他们进入“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状态。 本课程中制作弹球的方法是将硼砂溶液加入含聚乙烯醇的透明胶水中(注:聚乙烯醇(PVA)和硼砂可以安全触摸,但不可食用,使用时需注意),稍作搅拌,可以快速获得一种弹性物质,该弹性物质经过塑形,便可以得到弹球。从STEM教育的角度,弹球的制作过程不仅包含“物质的改变导致其特性也改变”的科学原理,高度测量和数据处理等数学方法,还包含了如何改善弹球性能、优化制作工艺等工程技术问题。因此,这是1节整合了4大领域的典型的STEM课程。 此外,本课程符合STEM课程的特征——学习情境的生活性和真实性[3]。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用常见的胶水制作弹球玩具,通过动手做探究弹球配方的可行性,解决工业生产情境中如何改善产品的实际问题。这种方式使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学生对STEM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如何“做弹球” 确定做弹球的主题后,为了提供具有挑战性且与学习者相关的STEM学习内容,我设计了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和交互式的活动流程。课堂中,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扮演弹球工厂的角色,参与完整的做弹球过程。教学流程图见图1。 制订教学目标时,为了体现STEM课程涉及的4个维度,我并未使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是围绕本课主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分别制订了各个领域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S(科学):学生知道硼砂溶液和含聚乙烯醇的胶水混合可以得到一种具有黏性的弹性物质;知道原料配比不同,混合后所得产物的特性(黏性、可塑性、弹性等)不同。 T(技术):学生知道制作弹球的工序和塑形工艺,能够制作弹球并测量其反弹高度。 E(工程):学生能够设计方案——通过选择不同的原料配比等——解决如何使球弹得更高的问题。 M(数学):学生能够确定和控制变量,进行原料用量和比例的换算,能够利用图表呈现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实践情况】 基于以上设计思路,我挑选了16名5年级学生参加了本次公开课。 视频引入:聚焦问题,提出任务 本节课开始时,我拿出1个弹球在手中把玩,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播放1段视频,我将焦点转向了弹球制造工厂最近遇到的问题。该视频中,工厂的工程师拿出了1封小朋友的来信,信中提到了1个新的弹球配方,他们希望得知其可行性(见图2)。 “生产弹球的玩具工厂现在面临的是1个什么问题?”我通过这样的提问来确认学生观看视频后是否已经了解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引导学生对新配方的可行性进行预测之后,我进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本节课的第1个任务——试做1个弹球来验证新配方的可行性。 笔者发现,以弹球搭建生活与工业情境的桥梁,以视频为呈现手段,学生能自然地进入本课主题。 试做:初探弹球配方可行性 学生从视频中得知了制作弹球的2种原料,但对如何操作是毫无头绪的。我通过询问“对于制作弹球,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并探讨相关技术问题,在互动讨论中明确弹球的制作流程。 课前,我预计的理想情况是,学生按顺序提出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①原料的用量;②制作的步骤;③塑形的方法。但在课堂中,学生的提问是无序的。一名学生首先提出了“如何做成球的样子?”我随之引导该学生:“你提了一个很好的技术问题,不过加工球的形状之前,我们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步骤?还能给我们一些建议吗?”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最后都能按照确定变量—原料用量—制球步骤—塑形方法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并明确了弹球的制作流程:量取(见图3)—混合—搅拌(见图4)—捞取—压实—揉搓(见图5)—摇圆(工具如图6所示)。 在原料的用量方面,对于5年级学生来说,研究多重变量的问题是较为困难的。由于胶水的体积直接影响到弹球的大小,为了便于探究和减少球的尺寸对结果

文档评论(0)

189****03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