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及其改变精华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态度及其改变;一、什么是态度;态度的构成成分;态度的形成;态度的类型;妻子生怪病,丈夫没有钱买医生的药,是否去偷医生的药。 母亲心脏病突然发作,您用汽车送母亲去医院,遇到红绿灯,闯过去,还是等绿灯。;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费斯汀格将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1)不相关。(2)协调。(3)不协调。 在费斯汀格看来,认知不协调理论研究只是认知元素间的后两类关系,并且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不协调关系上。 在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费斯汀格提出了三种途径: (1)改变行为。 (2)改变态度。 (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举例; 如果认知元素失调,人的内心就会焦虑和不安,会主动使自己解除或减轻这种失调状态,使认知结构平衡。 主要方法: (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它与其他认知元素间的不协调关系趋于协调。 例如:A-C不协调,更改A或者C ;;(二)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这是海德(F.Hider)于1958年提出的。海德认为,我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概念等,这些对象有的互不相关,有的互相联结。海德将构成一体两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unit);对于每种认知对象的感情和评价(喜恶、赞成、反对)称为情绪。当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的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海德强调一个人(P)对某一认知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O)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平衡结构的四种模式;不平衡结构的四种模式; 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 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三)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与形成三阶段论 ;(四)墨菲的沟通改变态度理论;;(五)预言实现改变态度理论;皮格马利翁效???;罗森塔尔效应;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和期望仍然通过眼神、鼓励的语言等传递给了学生,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他们在行动上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斯尼奈的奇迹;三、如何转变员工的态度;(2)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 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对改变员工态度结构中的认知成分具有重要影响。 (3)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内部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价值观念、历史传统、习惯、作风、价值准则、道德观念和生产观念。 可以通过培育企业文化来改变员工的态度。;2、内部因素 (1)员工的认知 原先的态度认知越深刻,态度转变就越难。 有意念 未行动--容易改变 有意念 有行动--较难改变 有意念 公开表态--抗拒性大,极难改变 (2)员工的需要 如果新的态度对象能够满足员工需要,并能消除行为内驱力引起的紧张状态,情感上容易接受。 ;(3)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和性格对员工态度转变有重要影响。 胆汁质、多血质:容易转变 粘液质、抑郁质:转变较难 外向比内向易转变。 高自尊者难被说服。 高智力者也难以说服。 自信心强者难被说服 年轻人也容易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二)转变员工态度的方法 与员工建立和保持沟通是成功改变员工态度的关键。 1、宣传法 借助一定的手段,把信息传递给员工,改变原有态度以形成新态度的方法。 单向宣传 只讲有利或不利的一面 双向宣传 既讲有利又讲不利 (被认为更公正); 文化程度高者,双向宣传有效;文化程度低者,单向宣传容易改变其态度。 当员工与管理层的观点一致,或者对问题不熟悉时,单向宣传效果更好;如果员工与管理层的观点不同,对问题又比较熟悉,双向宣传效果好。 适度的恐惧唤起有助于改变员工的态度。(可采用中等强度的恐惧) ;(1)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是指因宣传者的威望而产生的使受宣传者无保留地接受宣传信息和观点的影响力与效果。 ;(2)名片效应 在

文档评论(0)

lx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