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个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个人) 民风民俗活动总结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农村丰富的风俗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开展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活动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具有很深的意义。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具有举足轻重意义。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参加的社会实践只是其中的一个,在农村的几个乡村中,有饮食习俗,有服饰习俗,有居住习俗,总之有多种方式。这里我给大家详细的说明一下。 饮食习俗 清末、民国时期,天门农民以麦米、粟米、面粉、稻米为主食。一般年景,农户在农闲时,一日两餐,一粥一饭,搭食蔬菜;农忙时,多为一日三餐;插秧、收获季节,另加出工前的“过早”(早餐),收工后的“消夜”(夜餐)。集镇居民以稻米为主食,兼食面粉,也有搭食杂粮、瓜菜的,多为一日三餐。新中国建立后,城乡居民均以稻米为主食,兼食面粉、面条。如遇灾年,提倡“瓜菜代”。   乡民以食新鲜蔬菜为主,豆制品次之,有时食荤腥。新中国建立后,居民菜食花样增多,食用荤腥较普遍。市民、村民喜食蒸菜,鱼、肉、青菜、萝卜、芋头、湖藕、排骨都可以粉蒸,其中以粉蒸牛肉、猪肉、茼蒿和泡蒸鳝鱼最为可口。群众中有“吃肉不如喝汤”的说法,平时改善生活或招待客人均以喝汤为敬。汤的种类很多,有鸡汤、猪排骨汤、龙骨汤、杂骨汤、蹄花汤、心肺汤、牛肉汤等,大都加入湖藕、粉条、海带或萝卜等,置于大砂锅内,以文火煨烂而成。其中以鸡汤、龙骨汤、排骨汤为最佳。70年代后,又兴喝甜汤,如银耳汤、莲子汤、桔瓣汤等。   家制咸菜、干菜,能调剂菜食的余缺,经济实惠,自古以来家家必备。冬至开始,腌腊肉、腊鱼,有的还灌制香肠;春天腌芥菜(家菜)盐菜;夏天晒蚕豆酱、小麦酱;秋天腌豆豉;冬天霉乳腐。萝卜、豆角、蛾眉豆、刀豆、辣椒、洋姜、油瓜、榨菜叶及块茎等,也可制成腌菜、酱菜、干菜。在各类家制腌菜中,尤以早黄豆腌制的豆豉最具特色,成为主要佐餐食品和馈赠亲友的佳品。“鲊辣粑”也是本地居民的家常菜。藕、萝卜、茄子、冬瓜、南瓜、芋头秆、猪肉、猪内脏均可制成“鲊辣粑”。方法是:洗净、切碎、晾干,拌入适量辣椒、食盐、米粉,盛于养水坛或缸中,加盖密封保存。食用时,取出炕熟,即可佐餐。   本地风味食品颇具特色。酒糟又名水酒、伏汁酒、是人人喜爱、家家会制作的四季食品。春节期间,农户多熬制麻糖,制作麻叶、麻片、酥饼,油酥玉兰片、荷叶子、翻饺子、麻花等。糍粑为春节佳品,农户打糍粑较多,置于腊(月)水中浸泡,经三月左右不变味。 服饰习俗 天门人民的服饰,注重高雅、朴素、大方、实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的服饰各异。   清末,在富、宦人家中,男子上衣,春、秋季多穿棉、缎长袍套马褂;夏天多着绢、绸单衣;冬天多穿羊皮袄。下穿紧脚裤、云头鞋。妇女上穿大襟阔袖、滚边、镶角衣,下穿滚边长裤或百褶、滚边罩脚裙,脚穿绣花鞋。其中,年轻妇女爱搽脂抹粉,戴手镯、耳环;年轻男子的上衣,冬天多穿对襟短棉袄,称“滚身子”或“绑袄子”,下穿爪裤;老年人冬天上穿长棉袄(俗称“布袄”),下穿套裤。   民国时期,政府官员中,男子穿中山服,富户中的年轻男子,夏天穿绢绸对襟短褂、半头裤;冬天头戴呢帽(俗称礼帽),身穿长袍,脚穿皮鞋。妇女多着不滚边、镶角的对襟短上衣,或穿长旗袍、长统丝光袜、缎子鞋。在普通群众中,男子冬天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长棉袄、折叠裤,脚穿布鞋。农村的中、老男子为抵御风寒,多戴罗松帽(俗称“狗钻洞”),身穿棉衣,腰系“褡包”。夏季多穿短褂、裤。睛天戴草帽;雨天穿蓑衣,戴斗笠,打赤脚。农村妇女以穿自织的棉布为主,并用锅底灰、乌桕叶或紫花染色;间或穿细布、竹布、线布和阴丹士林布的大襟短袄和大裤脚长裤。妇女的头饰、手饰与清末相似。 建国初期,本地男子大多改长袍、对襟短褂为干部服、中山服、圆角衬褂。改瓜皮帽和礼帽为舌檐帽(有檐子的布帽,俗称“兵帽”)。少数妇女穿列宁服(或延安服),多数妇女穿花布大襟衣服。男女青年喜镶金牙,不讲究头饰、手饰。1958~1985年,男子多穿军干服、中山服,头戴舌檐帽。女子多穿小翻领花褂,颜色多为灰、蓝,十分单调,此后,土布(自纺自织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