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赫鲁晓夫-肥西中学.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肥西中学黄小波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一页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改革势在必行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损害三农利益发展工业化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党政

*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肥西中学 黄小波 1917-1924 1924-1953 1953-1964 1964-1982 1982-1984 1984-1985 1985-1991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 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一页。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 革 势 在 必 行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 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损害三农利益发展工业化; 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Хрущев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苏联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严重困难,个人迷信的危害已暴露无遗,农业轻工业的落后已经引起人们不满,过度的集权体制弊端表现明显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3)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提出三和、两少、两全:全民党全民国家)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2)工业改革。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3)政治方面 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1)提出的战略目标(建成共产主义)超越实际 (2)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指导思想),带有很大的盲动性。 (3)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急噪,反复无常) (4)1964年粮食减产,加速了赫鲁晓夫的下台 (5)根本原因:没有触动斯大林模式 3.失败原因 4.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积极作用在于: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其局限性在于: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

文档评论(0)

zhaohuif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