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粤教版选修《百丈山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宋 朱熹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家 字元晦,一字仲晦, 号晦庵,晚号晦翁,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朱熹(1130—1200)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 朱熹学说的核心就是一个理字,他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他把传统的纲常加以理论化和通俗化,认为“三纲五常”应是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认为这是永存而不灭的。这套学说对专制主义和帝皇权力的强化有很大的作用,后来成了统治者的正统理论,影响深远而巨大。他的学说源自北宋的程颢、程颐,故学术界常以「程朱学派」称之。 距县城65公里。山高海拔1200米,俗称百丈.因其高大,气势雄伟,故又称大雄山.大雄山远看似一尊卧佛,山上峭壁耸峙,危崖突兀,怪石嵯峨,雄杰葱秀,晨夕岚光四溢,冬春雾绕云飞,山涧泉瀑飞泻,四时气候凉寒。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它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度:越过。 “山之”句:是说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胜:指风景优美 “虽盛”句:是说即使是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 虽:1、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中,意为“虽然” 2、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中,意为“即使” 即得小涧:即:就。 取其一不责其二, 即其新不究其旧。 来即我谋 前十余日回家, 即欲乘便……语汝 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 项伯许诺,即夜复去 依据 靠近、接近 就 立即、即刻 就是 介词:就在……; 当…… 淙:流水的声音。 无足观: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 罅(xià):缝隙。 并注:一同流入。 当水石:面对。 玩:观赏。 “乃壁”二句:“乃”,而,却,表示转折语气。“壁”,石壁。“其”,指西阁。 峭(qiào)岸:悬崖峭壁。 日光烛之:照耀(名词用作动词) 璀粲(cuǐ càn):光彩鲜明。 缺:指山的缺口 历历:分明的样子。 薄:迫近。 不可殚(dān)数:数不尽。 如何推断 重点字词 1、 通假字:以纪其胜(记) 2、 古今异义:左控垂崖(古义:临;今:控制) 不可正视(正对着看;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躲避,不敷衍) 3、 一词多义 薄:日薄西山(迫近) 于林薄间东南望(草木丛生的) 妄自菲薄(轻视,看不起) 贵贱情何薄(与“厚”相对,少) 4、 词类活用 乃壁其后(名词作动词,筑壁) 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着,照耀) 5、 重点字词 亭午 蹑 昧 叙次 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 2.一“俯”一“控”,突出“百丈山”怎样的特点? “山之胜盖自此始”, 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 拓展:朱熹偕友人登临百丈山上,写下《百丈山六咏》,是一组精彩的山水诗。 其一《古磴》诗云: 层崖俯深幽,微径忽中断。 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 诗人站在层层叠叠的悬崖之上,下面是幽深莫测的山谷,眼前的羊肠小道突然中断。在这种上不能,下不易的困境之中,诗人认为只要勇敢地向上探索攀登,前面一定会有奇丽的风光。朱熹在写景中巧妙地提示一个生活哲理,在困境中只在敢于奋斗,必能化险为夷,闯出一条通往险峰的道路。 3、第二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西阁 移步换景 作用 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 4.本段主要写了山门前后的诸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其二《小涧》诗云:   两崖交翠阴,一水自清泻。   俯仰契幽情,神襟顿飘洒。 诗人以平视的角度,描写两山交合的山谷,古木成荫,涧水如带,山水幽景使人心旷神怡,一时使人忘却了人世间的烦恼和纷争,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其五《西阁》诗云:  借此云窗眠,静夜心独苦。   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

文档评论(0)

sunach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