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总论一般检查头颈部发热.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外形与分区(outline and section) 1.? 颈前三角:胸锁乳突肌内缘 2.? 颈后三角:胸锁乳突肌后缘 二、姿势与运动(postur and movement) 三、皮肤和包块(skin and mass) 1.? 颈部皮肤 2. 颈部包块:原因很多,应根据部位、大小、值的、活动度、发生和增长的特点以及全身的情况来判断。 四、颈部血管 (blood vessels of vervical part ) 颈静脉怒张,血管的搏动,听诊时的杂音。 颈静脉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 正常情况下,颈动脉搏动明显多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五、甲状腺(thyroid) 甲状腺检查法: 视诊、触诊、听诊 甲状腺肿大分度: I:看不见肿大但能触及 II:看见并触及,在胸锁乳突肌内 III: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 甲状腺肿大 ?引起甲状腺肿大的常见疾病: 1.甲亢(hyperthyreosis) 2.单纯甲状腺肿(simple struma of thyroid) 3.甲状腺瘤thyroid tumor 4.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 Hashimoto thyroiditis 5.甲状旁腺瘤 六、??气管(Trachea): 正常人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部。 气管移位——位置偏移正中部, 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纵膈肿瘤、单侧甲状腺肿大移向健侧。 肺不张、肺硬化、胸膜粘连拉向患侧。 第一篇 第四章 常见症状 common symptom 症状(symptom):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广义症状包括体征。 体征(sign):指医师或其他人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第一节 发热 Section One Fever 发热(fever)——机体在致热(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使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体温36-37度左右,24小时内下午温度较早晨高,剧烈运动、劳动和进餐后体温稍有升高,波动范围1度。 发生机制: 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发热 1.致热源性发热:由致热源引起的发热,占多数。 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如微生物、炎性坏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 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如白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 2. 非致热源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如颅脑外伤;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亢;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皮肤损伤,心力衰竭。 病因与分类 临床上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 1.感染性(infective fever)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不论急性、亚急性、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 2.? 非感染性 (noninfective) 主要有: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等 ②?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 梗死或肢体坏死 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肿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 (3)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慢性心衰等,一般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 ①原发性低热: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度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源体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己愈。 ③夏季低热: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发生。 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根据体温的高低分为: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发热的临床过程和特点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