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成果信息快递
【项 目 编 号】GYHY201106030
【研 究 周 期】2011 年1 月—2014 年12 月
【国 拨 经 费】284 万元
【项目负责人】毛留喜
【项目骨干成员】郑大玮、侯英雨、郭安红、谭凯炎、杨晓光、李森、王纯枝、
韩丽娟、马青荣、杨荣光、邬定荣、崔兆韵、李树岩、成林、张志红、李勇、徐
华军、王静、任三学、赵花荣、邹俊丽、于静、王洪明、齐斌、李培和、王升国、
王太生
【项目承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
【项目协作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山东省泰安农业气象试验站
【主要研究成果】
明确了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内涵、提出了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理论体系框
架,比较分析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与研究方法。完成《农业气象指标研究方法参
考指南》1 套;
重新界定了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的定义和内涵,完成黄淮海地区冬小麦
农业气象指标体系设计:按照科学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权威性原
则、层次性原则和无重复原则、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构建冬小麦农
业气象指标体系框架,包括冬小麦品种特性农业气象指标、关键生育期农业气象
指标、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主要病虫害指标四大类;对农业气象指标研究方
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理论评述:修订了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研究方法参考手册,评
价了田间试验法、人工环境模拟法、分析判断法和遥感监测方法的优缺点。
构建了研究区域冬小麦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数据库;对不同来源的
农业气象指标进行集成创新,构建了1 套实用的黄淮海农业气象指标体系
收集和整理了研究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地)
所有农业气象观测站1990 年以来冬小麦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包括:(1)作物发育
期:期播种期、出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的物候观测
数据;(2)对应年份、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包括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最低气
温、平均气温、降水量,以及相应的冬小麦产量资料,建设基础数据库。
1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成果信息快递
本次研究通过 3 个来源获取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包括:(1)通过在大田试
验(分期播种、水分控制、灌浆期高温、干热风)、室外盆栽、室内人工控制试验
获得的指标;(2)基于气象要素与气象产量之间统计关系得到的指标;(3)广泛收
集到的现有指标。在此基础上集成建立了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体系,
包括华北冬性和半冬性、黄淮半冬性和弱春性品种全生育期和各关键生育阶段指
标35 项、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包括干旱、越冬冻害、晚霜动、湿渍害、干热风、
烂场雨)28 项、冬小麦病虫害(白粉病、赤霉病、锈病、蚜虫)指标 4 项、冬
小麦品种特性及区域布局指标 11 项,主要栽培品种类型农业气象指标和主要农
业气象灾害(含病虫害)指标10 项。
在3 个省6 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了3 年田间和室内人工控制试验,获取大
量观测数据,为冬小麦指标率定、完善和修订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在河北固城、山东泰安、河南郑州、黄泛区农场、驻马店和南阳等6 个农业
气象试验站开展了3 年不同冬性(强冬性、冬性、半(弱)冬性和弱春性)冬小麦品
种的分期播种、水分控制、干热风、灌浆期高温试验,观测冬小麦干物质、成穗
率、穗粒数、千粒重等生理生态指标对气象要素和土壤水分的响应。
①通过3 年人工控制试验,建立了强冬性、冬性、弱冬性和春性代表性品种
死苗率与低温的定量关系,确定了隆冬期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死苗率达10%、20%
和 50%的临界温度;定量了冻害发生后温度每降低1℃,死苗率增加的百分比,
提出了越冬期冬小麦冻害指标。
②针对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灌浆中后期出现极端高温危害可能增加
的趋势,通过3 年大田红外辐射增温试验,得到高温有效度时与千粒重的定量关
系,初步确定了冬小麦灌浆中后期高温热害的温度指标。
③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管理中返青后第一水浇灌时点的认识缺乏,通过3 年大
田试验,初步提出了华北北部依据越冬水灌溉与否及越冬期降水量进行返青后第
一水灌溉的时间指标。
④针对气候变暖背景、冬前气温和积温增加的趋势,在5 个试验点3 个生长
季开展分期播种试验,明确壮弱苗、分蘖数与冬前积温的定量关系,确定了半冬
性、弱春性小麦的适宜播期温度指标。
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