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pptx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 的竹早就是文坛盛宴的座上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题解:文与可(1018~1079),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筼筜(yún dā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亭、筼筜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 题解: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见物生情,写下这篇杂记。 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历代著名墨竹图;文与可《墨竹图》;郑板桥墨竹图;齐白石 墨虾图;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死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宋仁宗时,与弟弟为苏辙同榜进士,仁宗赞轼、辙兄弟是国家宰相之才,名动京华,苏轼时年21岁。王安石变法,他上书反对,被捕入狱,出狱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接触了下层人民,但政治上的挫折,也助长了他逃避现实,怀才不遇的情绪,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名篇。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海南岛东坡书院;全 文 结 构;课文注译;蜩 腹 蛇 蚹;剑 拔 十 寻;与可是这样教我的。我却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却不能做到这样,内外不一致,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我不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时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的现象,难道只是画竹才有吗? ;子由写了《墨竹赋》送给与可说:“庖丁,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在这幅竹画上寄托意蕴,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画过画,所以只悟到了画中的意蕴。象我,哪里只是悟到了竹画的意蕴,同时还悟到了画竹的方法。 ;;解读第一段: 想一想 1.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 2.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解读第一段: 想一想 3.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类比。 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 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实践中体会 ;◆文同论画:;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带着

文档评论(0)

renwofei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