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 忠勇无敌大将军——蟋蟀 蟋蟀俗称蛐蛐,许多小朋友都玩过,特别是在农村长大的人们,几乎都玩过蛐蛐。或许小小蟋蟀格斗起来,那种经得起创伤,忍得住伤痛,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将军战死在疆场,凛冽不屈壮志酬的气概,以及胜利者发出的嘟、嘟……的凯旋之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的根本原因。 蟋蟀属直翅目、蟋蟀科,体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体形粗壮,体长约15-40毫米,头呈圆形,具光泽;触角丝状,有30节,往往超过体长。雄虫好斗,且善鸣叫。雌虫则默不做声,是个哑巴,俗称三尾子。 蟋蟀是不完全变态昆虫。成虫生性孤僻,是独居者,通常一穴一虫,要到成熟发情期,雄虫才招揽雌蟋蟀同居一穴。若两头雄虫在同一洞穴相遇,二者比如打斗,这就是玩蛐蛐的生物学基础。但在若虫期,往往30-40头共居一室,十分亲热。雌虫一生可产卵500粒左右,分散产在泥土中,以卵越冬。蟋蟀每年发生一代,喜居于阴凉和食物丰富的地方,常在夜间出来觅食。成虫喜跳跃,后腿极具爆发力,跳跃间距为体长的20倍左右;少数种类后翅发达能飞行。每年夏秋之交是成虫的壮年期,也是捕捉斗玩蟋蟀的大好时期。蟋蟀分布极其广泛,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其生存活动的踪迹,蟋蟀的种类多达3000余种,我国有50多种。在大自然所滋养的无数生灵中,它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但它在中国却倍受宠爱,以至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一、悠久的历史 斗蟋蟀是我国民间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中国古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据唐朝《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效之。因此,饲养蟋蟀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基础,从宫廷到民间、从城市到穷乡僻壤、从帝王将相、社会名流雅士到学堂儿童,善养者千千万万。 饲养蟋蟀从二三千年前就开始了,据历史文献考证,古人玩蟋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清。据顾文荐(宋)《负喧杂录》载: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由此可见,养斗蟋蟀不仅始于唐代,而且当时以此为赌之风盛行。我们的前辈对这貌不惊人的小虫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实践过程中,人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无论祖传密本还是当代民间蟋蟀迷们的饲养方法,其内在的机理深奥微妙,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南宋贾似道是我国第一个研究蟋蟀的专家,他编撰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为蟋蟀的捕捉、识别、饲养、斗法提供了详细的研究资料。中华蟋蟀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它的趣味性,早已形成一门中国蟋蟀学。 玩养蟋蟀也是人们充实精神生活的一种手段,观看蟋蟀格斗的激烈场面,饶有趣味。两只小虫,虽为微物,似通人意,在瓶中拼搏,进退有据,攻守有致,忽而昂首向前,忽而退后变攻为守,胜者昂首长鸣,败者落荒而逃。整个过程奇趣横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蟋蟀的格斗战场,行家观之,津津乐道:两雄格斗激烈与精彩与否,与蟋蟀的品种、配斗对手斗前的试训和格斗方式等均有直接关系。人类拳击有拳法,而蟋蟀格斗也有套路。两雄交锋如果只要对方仅仅一碰牙就可将其摔了出去,使对方根本无法靠近自己,有人形容这种斗法像一阵风从口中吹出,吹跑对方,称之为吹夹 ;与吹夹相反,若一开始就可把对方死死咬住不放,一直往后拖,最后对方不得不忍痛逃离,称之为留夹 ;若一开始将对方的牙齿猛力钳住,继而左右快速甩头,荡来荡去,使对方无还击的余地,称之为荡夹。此外,还有背夹、 攒夹等多种格斗套路。 蟋蟀的两雄对阵格斗、厮咬搏杀,常常精彩激烈且难分难解,使观战者大饱眼福。关于蟋蟀格斗的精彩场面,吴良等在《蟋蟀新谱》中有很生动的描述:双方先是牙对牙互试功力,接着头对头争顶,或是牙夹牙互摔。有时一方压倒了对方,对方略一停顿,马上又反扑过来;有时一方牙硬,能夹住对方不放,对方却弯身用后腿把一方踢开。一方受辱,随即反扑,用力猛推,把对方推得很远,以示报复。更有甚者,双方竞相互咬牙,刮刮作响,直至一方牙伤出血,但仍会继续猛斗。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真好比顶牛一样。当双方互相摔开时,聪明的蟋蟀常常未胜先振翅高鸣,企图吓倒对方,但对方往往没有被吓倒,几秒钟后,两虫再次扑斗起来,……这些都是相持不下的激战,但有时也有仅几个回合就定胜负的场面。如此精彩的激战,难怪能吸引众多的蟋蟀迷和围观者。 几位虫友相聚一处,谈论养虫之道或论选蟋蟀秘诀或言格斗趣闻,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精神生活,又加深了相互间的感情,犹如又回到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这就是斗蟋活动愈来愈红火的内在原因。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也开始向多样化发展。由简单的斗蟋活动开始向艺术过渡,并由此而始逐渐融入了庞大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全国许多城市相继成立了蟋蟀协会、蟋蟀俱乐部等蟋蟀研究、开发、利用、观赏、娱乐性组织,蟋蟀市场在许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