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与变化》.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启超长子。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清明上河图 宋 张择端 临韦偃放牧图 1.第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 ?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第5、6、7段,谈在绘画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2.作者是如何证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的? 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阐释中心观点。 ???? 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和园长廊为例,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证明。 3.文中所举例子有何不同?有无重复之嫌? 有详细、具体举例,如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 有略举,如颐和园谐趣园; 有概括举例,如世界建筑史上的例子。 举例在重复中有变化,既让人信服,又不给人以重复累赘之感,是我们在写文章时应该学习的。 4.文章最后一段谈的什么?有何意义? 此段指出写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即现实的建筑中,存在着重复与变化不能很好统一的问题,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或影响美观,应该引起建筑师们的注意。 1.作者在以颐和园长廊(第13段)为例时,运用了一大段看似繁复的说明语言,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20个一连串的“一根”以近乎夸张的“重复”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从而生动说明了“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必要。这一段语言启示我们,议论文并不排斥形象生动的语言,也不排斥以大胆的假设来说理的方式。 2.举出本文其他能够通俗、明白、形象地证明自己观点的语言。 风趣而生活化的说理: 16段“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3.本文在结构、语言或举例方面有无体现“重复与变化”的原则 结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变化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不变的艺术规律;本文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在我国各类艺术形式中,美的原则是多种多样的,有含蓄蕴藉之美、形神兼备之美、虚实相生之美等等,你能否学习课文写法,结合几种艺术形式,就其中你感受较深的一个原则,谈谈它们之中的相通之处?如“谈诗歌、书法与雕塑之间所共同体现出的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 * * 通读全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 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本文的主要内容:在8—16段。 中心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 临韦偃放牧图卷 李公麟  北宋   韦偃是唐代中期画马名家,李公麟此图虽题为摹仿韦作,但从图中的坡渍树木用笔看,明显地带有宋人风格。所画马一千二百余匹,牧者一百四十余人,场面极为壮阔。   本幅自识篆书题署臣李公麟奉敕摹韦偃牧放图,并有清乾隆弘历题七言诗。 比喻说理: 15段“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 语言——第13段即是一例,通过“重复”使用“一根”与设想柱子形状的“变化”,说明因为没有了持续性带来的视觉效果的差异。 *

文档评论(0)

dzz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