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脱离阶段.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第四章 池沸腾换热强化传热技术 §4.1 核态沸腾换热 气泡产生 气泡生长 气泡脱离 (1)气泡成长阶段:加热面上汽化核心处成长着的气泡底部 和加热面之间存在着一层液体微层,该 微层的蒸发吸收了加热面放出的大量热 量,成为核态沸腾换热中最主要的一种 传热方式。 (2)气泡脱离阶段:气泡脱离加热面的运动引发的液体容积 对流换热,气泡脱离加热面时上升气泡 的尾流将加热面上的部分过热液体带走, 液体本体中较冷的液体进入加热面附近 进行补充。 (3)加热面上非沸腾区:自然对流为主要换热形式,只占整 个沸腾换热的很小部分。 热量传递途径 ※ 一定数量的稳定的汽化核心 对于给定的传热表面、传热介质和过热度,表面上稳定的或成为“活性”的核化中心具有一定的最佳尺寸和一定的形状。 突尖、锥形凹坑 × 瓶状空穴 1. 强化表面法 可以大幅度增加活性核化沸腾点的密度,适用于较小传热温差的情况。 1. 1 微结构表面 将芯片直接浸没在惰性不导电的液体中进行核态沸腾 §4.2 核态沸腾强化传热技术 在表面加工凹坑和喷涂多孔介质 在采用化学蒸汽沉积法在芯片表面生成SiO2薄层所形成的亚微米粗糙面 采用溅射方法在芯片表面生成SiO2薄层,再对其进行湿式腐蚀技术处理形成的亚微米粗糙面 采用一系列微电子加工技术生成的微米级双重入口洞穴 采用干式腐蚀方法生成的方柱微结构 1. 2 复合化学涂层表面 在Ni-P化学镀的镀液中加入一定的粒度(微米级)和一定浓度的聚四氟乙烯悬浮液。当镀层达到理想厚度后取出,表面晾干。将干燥后的传热表面用高温火焰灼烧,使表面温度急速升高到足以使聚四氟乙烯气化挥发,从而使表面在聚四氟乙烯微粒处产生微孔。 1. 3 微孔表面 由环氧树脂粘接1-20μm颗粒形成的0.1-1μm的孔穴。 与传统的金属涂层区别 可以使用更小的颗粒 涂层厚度更薄(50μm) 获得的多孔结构具有较低的有效热导率 1. 4 肋片管 较低的热流密度下,加热面上无气泡产生,加热面热量分别通过接触导热传给固体颗粒和颗粒间隙之间的液体,自然对流传给液体。这时液体自然对流引起的上升运动不足以带动固体颗粒,此时固体颗粒床在加热面是静止的。 随着加热面上热流密度的增大,加热面上一些汽化活化点以及固体颗粒与加热面的某些储气接触点满足起始沸腾的条件而产生气泡。随着气泡在颗粒缝隙中长大,气泡对颗粒产生作用。 在颗粒层的底部形成蒸汽的局部聚集区。当汽区的压力超过颗粒层的重力时,汽区内蒸汽产生向上运动,形成鼓励的蒸汽通道,并使附近的固体颗粒产生局部的流化运动。 2. 加入添加剂法 2. 1 加入固体颗粒法 随着热流密度的进一步增大,加热面上产生大量的气泡核心,气泡成长周期缩小,在加热面上形成较多的连续上升蒸汽柱。在上升蒸汽流的作用下,整个颗粒床进入充分流化状态。 一部分固体颗粒在蒸汽流带动下离开加热面上升,另一部分固体颗粒随着向下流动的液体又回到加热面上。固体颗粒的这种上下运动使加热面附近的液体对流大大强化。 热流密度继续增大,上升气泡柱之间相互作用,在加热面上方形成蒸汽垫上升,这种块状的蒸汽垫对固体颗粒的下降起到阻碍作用,使下降颗粒很难到达加热面附近的过热液层,从而使加热面附近的颗粒附加容积对流减弱。 2. 2 加入表面活性剂 在液体沸腾过程中,在固体表面上有气泡不断地产生,从而不断地形成汽液、液固和汽固3种相界面。当这些相界面的性质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对沸腾传热过程产生一定影响。 表面活性物质的重要特性就是在相界面处富集,当其在汽液界面富集并形成定向排列时,就会降低表面张力。液体沸腾时气泡的产生和成长都与表面张力有密切关系。表面张力降低意味着生成气泡所需的能量下降,气泡的等待时间和成长时间都减小,从而气泡的脱离频率增加,脱离直径变小。 3. 外加矢量场法 3.1 流体诱导振动 弹性管束 无源强化 减小污垢热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