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辛亥革命历史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7099-公开课件.ppt

对辛亥革命历史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7099-公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的远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志士仁人一直在寻求挽救国家于危亡的出路 辛亥革命的历史脉络 1、清朝政府为挽救社会危机发动新政 2、中国同盟会的政治主张和武装反清起义的努力 3、学界、工商界以及士绅发起的拒俄拒法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等反帝爱国社会运动 4、人民群众抗税抗捐、反洋教、抢米运动等 5、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和保路运动是武昌首义的直接导火线。 6、武昌首义与各省响应 7、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宣统皇帝宣布退位 假如…… 黄兴早点到武昌主持大局 10月初? 10月28日,失去一切先机    孫中山在美國丹佛得悉武昌起義,立即啟程返國 11月中旬? 同盟会起义战略 有关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的讨论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台湾学术界:全民革命 1982年芝加哥会议的争论 怎样看待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1640--克伦威尔 1775--华盛顿 1789--罗伯斯比尔 1917--克伦斯基 对辛亥革命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 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史学会会长 要 点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辛亥革命的历史脉络 辛亥革命时期活动在历史舞台上的政治势力有何种表现? 推动辛亥革命发生的动力究竟如何? 有关反清武装起义的战略讨论 有关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的讨论 辛亥革命究竟有什么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留下了什么历史遗产? 纪念辛亥革命的政治和学术意义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的近因 1、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辽南半岛   赔偿2亿两白银 还辽3000万两白银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2、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赔款:4.5亿两白银   外国驻兵:北京使馆区外 还有12处地方:黄村、廊坊、天津至山海关等地 《辛丑条约》的屈辱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慈禧发布上谕说:“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慈禧允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革命派大声疾呼 邹容1903年写下《革命军》 陈天华写出通俗宣传品《警世钟》、《猛回头》 “洋人的朝廷”,“守土官长” 1904年孙中山撰写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致美国人民书》,阐述了反清革命的理由 这样的满洲朝廷,还不起来推翻它吗?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力量和矛盾 三种显性政治力量 革命派 立宪派 清朝统治阶级 一种隐性政治力量 人民大众 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力量和矛盾 7对矛盾: 革命派与清朝统治阶级的矛盾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立宪派与清朝统治阶级的矛盾 清朝统治阶级中满族宗室间的矛盾 满汉矛盾 人民大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革命派-与清朝统治阶级的矛盾 1903年11月,黄兴在湖南长沙建立华兴会 1904年7月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 1904年11月浙江成立光复会 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联合组成 “中国同盟会” 1906年2月武昌成立日知会 1907年东京成立共进会总会,08年在武昌成立共进会 1908年武昌成立群治学社,振武学社,文学社 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力量与矛盾 革命派-与清朝统治阶级的矛盾 革命组织核心是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核心是孙中山和黄兴 1905年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的指导下,同盟会发动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光复会也在浙、皖一带发动武装反清起义 撼动了清朝统治的根基,推动全社会的觉醒 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力量与矛盾 立宪派-与革命派的矛盾 包括:海外人士(康有为、梁启超),国内请愿运动势力和团体,以及拥护清政府立宪人士 拥护君主立宪,反对用革命的方式改造社会 与革命派展开反复深入地辩论 逐步抛弃保皇的政治主张,倾向于革命,最后走上革命道路 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力量与矛盾 立宪派-与清朝统治阶级的矛盾 1906年9月,清政府预备立宪,宣布“仿行立宪”: 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1908年7-8月,清政府公布《资政院章程》、《咨议局章程》、《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在9年内逐年筹备宪政。立宪党人大为不满 四次国会请愿活动,均被清政府拒绝:1909.9-1910.

文档评论(0)

小红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