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址: 谢谢大家! 对肌筋膜的松解 对肌筋膜的松解: 就是通过钩拉的牵拉应力,把与拉力方向不一致的异常拉力松开,将杂乱无序的肌筋膜胶原分子恢复到与拉力方向一致的有序排列。 电子显微镜图片由Jeffrey Linn制作。 牵拉或扭转治疗肌筋膜病变,参看原林教授对肌筋膜的研究。 中医治病的左膀右臂 药物和针刺 药物: 内服(汤、丸、散、膏、丹、酒) 外用(熨、洗、蒸、贴、抹、喷) 针刺: 毫针(古九针中的第七针) 其它针(在古九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痹证 “痹者,闭也。不通之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痹证:受外邪,经络气血不通而出现的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不适、活动不利。 因病因病机不同,又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皮痹、脉痹、筋痹、骨痹以及内脏痹多种。 治法均以疏通经络气血为主。 枕骨--临床意义 眩晕(软组织损害性椎动脉供血不足)。 头、面功能性症状(耳鼻眼咽脑)。 枕性头痛。 精神状态低下(情绪、睡眠、精力等)。 “肩胛缝”疼痛。 颈后部疼痛及上颈段活动受限。 枕骨--体表标志 枕外隆突:沿后正中线,“百会”下方枕骨陷向前方处、后上方形成的骨突。 颞骨乳突:耳垂后的骨性凸起。 上项线:枕外隆突与颞骨乳突后缘之间弧形向上的骨嵴。 下项线:上项线下方一横指左右,弧形近似的骨嵴。 枕骨--附着的软组织 上项线:(单侧由外向内)头最长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斜方肌上部、项韧带。 下项线:(单侧由外向内)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 上、下项线之间:头半棘肌(深)枕后腱弓(浅)。 枕骨--体表定位 枕大神经:斜方肌上部外缘与后正中线平行的线,通过上、下项线之间的部分。 枕小神经:颞骨乳突后方,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后正中线平行的线,通过上、下项线间的部分。 枕大神经筋膜出口:两个颞骨乳突尖连线与斜方肌上部外缘线交点略偏外,与“天柱”穴接近。 枕后腱弓轴线:枕外隆凸与外耳孔下缘连线。 有关穴位的定位和层次解剖:见桌面1、2、3。 枕骨--治疗 刃针:针刃与后正中线一致,针体与局部体表(骨面)垂直,达软组织病灶层(不到骨面。不慎触到骨面,稍提起操作),纵、横、十字切刺;在神经旁则纵行切刺、向神经方向横行摆动。筋膜病变,在上、下项线之间部分用钩刃针牵拉。 手法:甲切法、分筋法、揉法、托下颌前屈镇定顿挫法。 药物:“痹通药酒”等内服、外用。 项部--临床意义 项部疼痛及活动受限。 眩晕及头面部器官功能性病变症状。 肩胛骨部疼痛及活动受限。 肩肱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 上肢神经及血管功能异常症状。 精神状态低下(情绪、睡眠、精力等)。 项部--体表标志 斜方肌上部肌腹及外缘线:棘突旁显见。 胸锁乳突肌肌腹及后缘线:旋颈时显现。 C1横突:胸锁乳突肌后缘线与颞骨乳突尖下方一横指水平线交点稍后深层。 C2棘突:后正中线上,枕骨下方软组织凹陷中触到的骨突(前后动头时明显)。 关节突下缘:与棘突在同一水平。 项部--附着的软组织 C1横突:肩胛提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颈夹肌。 C2棘突: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多裂肌、半棘肌。 棘突旁各层:项筋膜--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后关节囊-后关节突或椎板。 项部--治疗 棘突:全颈从C7处前屈,在项韧带病灶切刺,不到骨面,更不要斜向上方盲目深入。 棘突旁:针体与体表垂直,浅层在筋膜切刺;中层在肌肉切刺、摆动;深层在关节囊十字切刺。 横突:仰卧头旋向对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稍后指压定位,在筋膜或肌肉病灶切刺,不触到骨面。 筋膜病变,在深筋膜处用钩刃针牵拉。 药物:“痹通药酒”等内服、外用。 背部--临床意义 背痛及背痛涉及肋、胸痛。 颈、腰疼痛及活动受限。 肩胛部疼痛及肩肱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 内脏性牵涉痛(肺、心、胰、肝、胆、脾、胃及相表里的脏腑)。 脊柱(胸段)相关疾病(心血管、呼吸、消化系统)。 背部--体表定位 头颈俯仰时不动的颈后高骨-- T1棘突。 两个肩胛上角连线--T2棘突下角。 两个肩胛冈内侧端连线--T3棘突下角。 两个肩胛下角连线--T7棘突下角。 循第12肋骨向中线触摸,终点为T11棘突。 T1棘突平T1横突; T4棘突平T5横突; T8棘突平T9-10横突间; T10-12棘突下平下位椎横突,而中点平横突间。 背部--治疗 棘突与肩胛骨脊柱缘之间:进皮后入三层(浅筋膜-深筋膜-肌肉)即勿再垂直深入;提至皮下,向上、下或脊柱方向斜刺。静止痛靠内侧,活动痛靠外侧。 棘突:先达端部切刺;继而上、下倾斜针体达端部下、上角,调转针刃切刺;再左右倾斜针体达端部侧缘行边缘切刺。 筋膜及神经出口:在筋膜层切刺或钩拉。 药物:“痹通药酒”等内服、外用。 肩胛骨--临床意义 肩胛骨背侧疼痛、不适。 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易与颈型颈椎病混淆。 肩肱关节疼痛及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