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第1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二、自主学习
1、带来了更多的原材料 带来了高效的农药和化肥 带来了重要的药物保障
2、穿着 饮食 居住 出行
3、环境 资源 能源 粮食 健康
4、合成药物 消灭传染病 治疗疾病 延长寿命 青霉素的发现、合成和应用
5、十分之一 如何防止或延长钢铁锈蚀 各种性能优异的不锈钢
三、自主探究
探究1:对碳酸氢铵的探究
白色固体
加热
加热
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低温 密封保存 使用后要及时盖土或浇水
化学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物质
探究2: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 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
液氮用语医疗手术;填充灯泡、保护粮食瓜果(充气包装)、制氮肥
探究3:铁的锈蚀
锥形瓶中的铁丝生锈,插在红墨水中的导管内形成水柱
化学能知道人类利用资源
探究4:古代化学工艺和现代新材料
青铜器的制造 、 铁的冶炼和应用 、 火药的发明、 瓷器的烧制 。 石英砂 ; 半导体 ; 高强度陶瓷 ; 钛合金 。
化学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自我评价
1.C 2.D 3.A 4.B 5.C 6.C加热 7.保护气 氮
加热
8.白 刺激性 氨气 液滴 水 二氧化碳 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9.农药与化肥的生产和合理使用,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吃饭问题;
化学纤维的发展,人们穿上漂亮的衣服;
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使用,建了许多高楼大厦.
第一章 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1)
二、自主学习
1、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水结冰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反应 木炭燃烧
2、不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阻燃性
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例如物质的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雾和放出气体等);变化后新生成的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三、自主探究
探究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碳究2: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特征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
只有大小、形状、状态等改变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沉淀、气体
判断方法
把变化后的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进行比较,看本质是否相同
联系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
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①小 ;②低 ;③比水底 ;④银白色. 能与水反应
四.自我评价
1.C 2.C 3.C 4.D 5.D 6.D
7.④ ② ⑤ ① ③
8.(1) 根据味道的不同用尝一尝的方法区别
(2)根据颜色的不同用看一看的方法区别
(3)根据气味的不同用问一问的方法区别
9.(1)小(2)外焰、內焰、焰心 ; a;外焰的温度最高
(3)点燃,在外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点燃的火焰上方罩一只烧杯,倒转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4)石蜡蒸汽
第一章 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2)
二.自主学习
1.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气体和杂质;78﹪、21﹪、0.03﹪、0.94﹪、0.03﹪
2.(1)划、装、夹、点、伸、塞
(2)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④⑤⑥;①②③⑦
4.(1)舍勒、普里斯特利、拉瓦锡等;拉瓦锡
(2)氦气、氖气、氩气、氪气等
在科学探究中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或要有合作精神、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等)
5.(1)元素;一种元素;氧元素;数种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
(2)微粒;碳原子的排列和结构不同
三.自主探究
探究1(1)白烟(2)有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被吸入集气瓶中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交流讨论:(1)红磷易与氧气反应且不跟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物又是固体;不能;过量(2)快速插入,防止气体受热逸出
(3)集气瓶完全冷却后。否则测定结果偏大
(4)检查装置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用准备实验的橡皮塞塞紧集气瓶,把导管的另一端插入水中,两手紧握集气瓶,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对探究1和探究2探究后的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