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名校古诗鉴赏题.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南通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本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至德二载(757)李白因参与李璘军事行动系浔阳狱,次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关键句作用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解析:诗歌开头句的作用往往为下文打下伏笔,奠定感情基础。解答本题,从两个方面去回答,一是从结构上,二是从内容上。 【思路点拨】一首诗作中,诗人往往通过对部分诗句的省略、倒装、意象罗列等手法来表达诗歌的主题和自己的情感。这些诗句便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应当仔细去玩味推敲。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解析:“予”给予,感情平淡; “吊”安慰,与原诗情感不符;“赠”这里有对屈原的赞美,同时也有对屈原冤情的控诉。 【思路点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从诗歌的整体去看,或结合背景,或逐联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倾向。后根据分析逐条整理概括。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关键句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解析:①品读诗句,明确诗句内容。②明确手法。③点明作用。 【思路点拨】①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②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③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④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 【诗词鉴赏】 李白于至德二载(757),因永王 之罪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诗,眷怀李白,设想他当路经汨罗,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实,此时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 因凉风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怀思。文人相重,末路相亲,跃然纸上。 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