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拉塞卡迟到了50年的诺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钱德拉塞卡:迟到了50年的诺奖 发布时间:2007-03-14 17:55:30  来源/作者:光明网 ? 垂垂老矣的钱德拉(左)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十六世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1983年 有人曾评价钱德拉塞卡“是个隐士,是一个科学圣人”,当我读完这本名为《孤独的科学之路》的传记回头再想时,忽然就想到了四个字:静水流深。他的一生充满戏剧性的山重水复,但他本人却从来无意于戏剧化的张扬;在旁人看来,他总是被推向嚣嚷的中心,但他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者——无论是那个只身赴英的印度小伙子,还是那个几乎独力与爱丁顿等科学权威抗争的天体物理界新人,抑或是那个标记了一个时代的《天体物理学杂志》的编辑。 钱德拉出生于印度,并在印度接受了大学教育。钱德拉的叔父拉曼因发现拉曼效应而获得1930年的诺贝尔奖;而在钱德拉的中学时代,他便已对另一位印度科学家拉马努金的名字十分熟悉了。钱德拉在成年后并不讳言“以某种方式一举成名的诱惑”是促使他成为一名科学家的主要动机。在他看来,希望成功没有什么错,“但是,你必须为它付出巨大的劳动和艰苦的工作,必须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当此书作者在与钱德拉的访谈中说到“对科学家有这样一种典型的印象,他不在乎名声,不在乎成功或者任何世俗的东西,他惟一感到兴趣的就是追求真理。钱德拉直言,“我不相信。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完全受着科学的魅力影响开始的”。这多少颠覆了科学家为科学而献身的传统形象,但却是我所喜欢的一个细节。他的坦白与率直跃然纸上。 在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大学的一笔奖学金后,钱德拉决定赴剑桥在福勒的指导下从事研究。于是,在1930年的夏天,钱德拉登上了赴英的轮船。传奇之处在于,这位19岁的小伙子在从印度赴英途中计算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而这构成了他五十年后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内容。钱德拉记下了他的结果,在英国上岸。钱德拉作为一个名人离开了印度,很多人相信,他将是下一个拉马努金,但他自己不久就发现他必然独自面对异国文化,“他在印度的早期研究工作,由于其年轻、与拉曼的关系,曾使他得到一点名声和褒奖,但在剑桥却几乎毫无影响”。不过,所有这些似乎都没有1935年那次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巨大,因为在包括此书作者在内的许多人看来,那一事件是钱德拉一生的转折点。 在当时,恒星的白矮星阶段被认为是一切恒星演化过程的最终阶段,但是钱德拉的计算表明,当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它的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这个质量上限后来被称作“钱德拉塞卡极限”,差不多三十年后,它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然后又过了二十年,钱德拉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一个姗姗来迟的结果,而使得它在漫长岁月中未被接受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爱丁顿——一位天体物理学界的权威,也是钱德拉崇敬的前辈同行——的反对。 对于钱德拉的工作,爱丁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不仅多次鼓励这位年轻人发表自己的成果,并且在1935年皇家天文学会的那次会议前提出要求,给这位年轻人宣读论文的时间从原来的15分钟增加到30分钟。但是,当钱德拉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之后,爱丁顿立即公开批评钱德拉的工作是基于一个根本的概念性错误,他以一个引人发笑的类比结束了他的批评,而会议主席甚至没有给这位年轻人答辩的机会。事情的发生是如此突然,对爱丁顿的做法颇有些困惑不解的钱德拉记得自己自言自语重复着:“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 二十四五岁的新人钱德拉要独力对抗爱丁顿及其所代表的权威,假如放在经典的英雄故事里,那多半会演变成一场刀光剑影电光火石的枭战,但是钱德拉有他自己的处事之道,他选择了“得体地退让”。他不再发表关于白矮星的论文,而把兴趣转向了其他的领域。几年后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发觉自己同天文学的领袖人物处于一场争论之中,我的研究工作完全和整个儿受到天文学界的怀疑。我必须下决心究竟做什么。我的余生应继续斗争下去吗?……我真的认为不断唠叨地反复讲已做过的某些事是无效果的。对我来说,更好得多的是改变感兴趣的领域和研究别的问题。如果我是对的话,那么它终究会被人知道是对的。……我并没有必要留在那里,所以我就离开了它。”   如此轻巧地,钱德拉从这个多少令人挠头的难题上一跃而过,也正是由此,钱德拉开始形成了他的科学追求的风格:“不屈不挠地去攻占一个个确定的领域,一旦攻占了,又有能力完全离开它而到另一个领域。”就像一个好演员,他不断地去接受和适应新的角色,并让每个角色都同样出彩儿;即使同时扮演多个不同的角色,也同样如此。这是一种难得的秉赋,而钱德拉作为《天体物理学杂志》的惟一主编的那19年则是这一秉赋的突出表现。 1952年,钱德拉成为该杂志的管理编辑时,杂志不仅面临着财政困难,而且审稿制度也尚未建立起来,但是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