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用典建筑元素分析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社会有较强的历史意识,人们重视对经典的传承与利用,乐于也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寻找证据,由此形成崇古好古、以古鉴今、借古讽今的传统。作为古人记述和解读历史的重要体裁,诗歌既可阐发思古之幽情,亦可经世致用、讽喻当今、资鉴后世。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实践中,用典成为辑录历史、传承经典的重要修辞手法。古诗中典故的运用形式多样、内蕴深厚,涉及建筑的典故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代传统诗歌创作中,与建筑相关的典故大量涌现并不断丰富积淀,体现了建筑领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传承、发展与利用。对古诗用典中的建筑文化元素进行梳理挖掘,分析其中体现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实践特点,既可为文学创作和建筑遗产保护等实践提供灵感和思路,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历史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所助益。
1古诗用典与其中的建筑元素
“典故”一词初见于《后汉书#8226;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燕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意指旧的典制、成例、掌故。《说文解字》解:“典,五帝之书也。”“故,使为之也。①”对典故一词逐字拆分解释,可以看出典故兼具记载先贤圣迹的历史价值和作为例证指导实践的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文学领域重视对典故的传承和运用,将“诗文中引用的故事或有来历的词语”称为典故,形成“用典”的修辞手法。《中国典故大辞典#8226;序》称:“中国汉语言文学典故是脱胎于古代典籍,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使用,原则上区别于一般成语和一般古词语的古代故事和古代特殊语词。”《汉语典故大辞典》将典故定义为“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被定义为文学作品中引用典故。用典文字简练而内涵丰富,脱离相关背景知识即无法理解,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即强调读书对于初学用典者的重要性,并称“用僻典如请生客入座,必须问名探姓”,可见典故的运用和鉴赏均离不开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礼记#8226;礼运》记载先秦古制:“王前巫而后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上古时期“瞽史巫祝,事守相近”②。史官与掌管诗、歌的瞽蒙司职相近,诗与史也因此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③这种内在联系成为古诗用典的内在动因之一,使用典修辞手法与诗歌文学体裁在传承经典文化的过程中得以融合。典故以独特方式记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言行,其文辞凝练、意蕴深厚,用典的修辞手法与诗简洁含蓄的审美特点相契合,有效提升诗的表现力,使诗得以展现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典故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得以随诗而广为传诵,也推动了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历代文论、诗论中,不乏关于诗文用典的分析评述,对典故运用的方式、目的、意义等均有所探讨。如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8226;事类》中以“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来诠释文学创作中典故的运用。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则以“水中着盐”“陈设古玩”譬喻文学创作中的用典④。中国古代好古重史的思想观念和文学领域典雅含蓄的审美追求影响下,古诗中典故的运用蔚为大观,许多诗甚至通篇用典,堪称“无一字无来处”。在此之中,涉及建筑的典故亦占据一席之地。建筑作为历史事件发生、历史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文学创作中大量固化为典故。如赞美上位者礼贤下士,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用燕昭王礼聘郭隗的“黄金台”;感慨盛衰变迁或抨击统治者耽于嬉乐,用夫差为西施兴建的“馆娃宫”、隋炀帝为巡游而开凿的“隋堤”;赞美明君圣主用“尧阶”“舜井”“禹室”“茅茨土阶”;感怀忠义贤良用“堕泪碑”“孔明草庐”;抒发离愁别绪用“玉门”“阳关”等。在古诗中,这些语词既代表建筑本身,也记录着与建筑相关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对古诗中与建筑有关的典故运用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或可窥见建筑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展现的光芒。
2建筑相关的古诗用典特点
2.1建筑与历史人物和事件关联紧密。涉及建筑的古诗用典中,建筑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关系往往十分紧密。建筑或是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或因重要历史人物的行为活动而广为人知,诗中许多典故以建筑名称指称,或由建筑名和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名组合形成。通过古诗用典,相关建筑的物质实体与历史事件、人物古诗得以融合,使建筑的历史价值不断积累,文化底蕴日益丰富。如唐代李白《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中“身为下邳客,家有圯桥书”,用“圯桥”典故,引张良遇黄石公得传兵书的故事传说,诗人以张良自比,感叹己身怀才未遇的同时,不乏来日必将建功立业的自信与抱负。陆游《入瞿塘登白帝庙》中借用大禹治水典故品评公孙述,赞公孙述“力战死社稷”,虽败犹荣。唐代李商隐《闻歌》“铜台罢望归何处,玉辇忘还事几多。青冢路边南雁尽,细腰宫里北人过。”用与铜雀台、昭君墓、章华台等宫阙、陵墓建筑相关的典故,引出昭君出塞、楚灵王好细腰、蔡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