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与社群孰先孰后_儒学与自由主义持续对话”综述.pdfVIP

“个体与社群孰先孰后_儒学与自由主义持续对话”综述.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HII妇60PHY 文 史 哲 UTER』^n瓜E,HISmRY,AND 2018年第4期(总第367期) No.4,2018(Se打a1No.367) 《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七 “个 儒学与 特雠社至黝峙嚣晤群’综述 刘京希 李梅 在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复兴被纳入国家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社群与个体的关系问题再 度成为汉语思想界探讨与交锋的焦点。较之现代自由主义,历史上的儒家更擅长通过宗法血缘与 政治权威,将社会成员规范在群体之中,其“个体”从来都是在“社群”中定义的;近现代以来,中国 主流思想界在长达百年的“反传统”情绪中,一再试图以现代自由主义的“个体权利至上”原则来重 新组织中国社会,而与此同时,“社群主义”“角色伦理学”,乃至鲜明的“反个体主义”等思潮则在西 方思想界此起彼伏,“原子个体”的无根性被一再彰显并深受批判。“社群”与“个体”究竟孰先孰 后,遂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究竟应当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学理问 题,更是当下中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建设所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之下,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办的第七次人文高端论坛于2018年4 月20一23日在曲阜举行。该论坛以“个体与社群孰先孰后: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对话”为主题,来自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大 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近四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 与会学者围绕个体与社群之间关系调适的逻辑基础、现代社会个体与集体之间关系建构的基 本准则、现代政治共同体建构的德性伦理与制度基础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研讨,不时碰撞出思想的 火花。尤其是“自由主义‘理性人’假设的抽象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矛盾与困境”“个体自 由能否开出‘社会”“‘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人性预设在现代社会制度安排中的价值”等尖锐话 题的提出所引发的激烈论争,更是将论坛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与会者认为,儒学需要积极吸收域内的和域外的先进思想与文化以实现中西文化的沟通与融 合,才能使自身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与现实接轨,“必须找到一个涵摄不同文化、相互通约、 可公度的普遍价值,作为比较、鉴别的准则和尺度、以及融合的基础”。这就是儒家“社群”和西方 “自由”的内在张力与基本动力。哈耶克说:“只有社会是自由的时候,社会才比个人更伟大。”把这 作者简介:刘京希,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授;李梅,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 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万方数据 “个体与社群孰先孰后:儒学与自由主义持续对话”综述 163 句话套用到本次论坛的主旨,那就是:只有社群是自由的时候,社群才比个人更伟大。 本次论坛主要在以下几个话题的讨论上,取得了相应的进展。首先,个体与社群孰先孰后? 或者说,二者学理关系调适的逻辑基础何在?究竟应以何种价值“合群”?是否可能以“旧礼教”的 观念合出“新社群”?“旧礼教”之中是否还遗留着存在生机的部分?“新社群”里是否也有不符合 时代精神的部分?“新”社群与“旧”礼教(无论是中国的“旧”礼教还是西方舶来的“旧”礼教)相去 几何?“新”中“旧”与“旧”中“新”是理解当今中国“社群”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探索“社群”的 多种可能的空间。但有一个事实,伴随不同社会形态的尝试,已经越来越趋于明朗,那就是:一个 有所作为的集体,离不开个人的行为;要认识集体,就得从个人行为的分析着手。 其次,在儒学与自由主义对话中,寻求超越二者各自局限的人类普遍价值,无疑已成人类文明 建构的当务之急。与之相关,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建构,应以“公意”还是“共意”,以公共利益还是共 同利益为其准则?在传统中国甚至当下社会,人们认为公共性应该由国家承担。“一般中国人并 不容易将社会领域或人民与‘公

文档评论(0)

江南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