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外植体的接种 1 接种室的消毒 无菌操作室的地面、墙壁和工作台的灭菌可用2%的新洁尔敏或70%的酒精擦洗,然后用紫外灯照射约20min。 使用前用70%酒精喷雾,使空间灰尘落下。 一年中要定期一、二次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 2 外植体的接种 接种:是把经过表面消毒后的植物材料切碎或分离出器官、组织、细胞,并将它们转放到无菌培养基上的全部操作过程。 第二节 培养方法 1 固体培养 优点: 简单,应用广泛,一般只要有培养室及接种箱即可开展工作。 缺点: 外植体或愈伤组织只有底部表面接触培养基,吸收养分,造成各部分营养浓度差异,影响生长。 外植体插入培养基后,气体交换不畅及排泄物质积累,影响组织吸收和造成毒害。 受光不均匀,生长不一致。 2.液体培养 分静止培养和振荡培养: 2.1 静止液体培养 优点:培养基中不出现营养物浓度差异的现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营养方面的研究工作。 静止培养不需增添专门设备,适合于某些原生质体培养; 1)25±2oC。 2)植株种类及外植体的不同,其最适温度也是不同的。 如百合20℃;月季25-27℃;番茄28℃。 低于15?C或高于35?C,对生长都是不利的。 1 褐变的原因 2 影响褐变的因素 3 褐变的预防措施 2.1 植物材料 (1)基因型 不同种植物,同种植物不同类型、不同品种在组织培养中褐变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都存在很大差别。 木本植物一般比草本植物容易发生褐变。 木本植物木质素、单宁含量或色素含量高。而酚类的糖苷化合物是木质素、单宁和色素的合成前体。 (2)材料年龄 幼龄材料一般都有比成龄材料褐变轻的趋势。 幼龄材料褐变较轻与其酚类化合物含量少有关。 (4)取材时期 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酚类含量基本对应,春季较弱,随着生长季节的到来,酶活性逐渐增强。 光照与温度。 温度过高或光照过强,均可使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提高,从而加速外植体的褐变。 2.3 培养基 (1)培养基状态 液体培养基可有效克服外植体褐变。 在液体培养基中,外植体溢出的有毒物质可以很快扩散,因而对外植体造成的伤害较轻。 (2)无机盐 在初代培养时,培养基中无机盐浓度过高,酚类物质将会大量外溢,导致外植体褐变。 原因:无机盐中的有些离子,如Mn2+、Cu2+是参与酚类合成与氧化酶类的组成成分或辅因子。 (3)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黑暗条件下,生长调节物质的存在会影响褐变,此时去除生长调节物质可减轻褐变。 细胞分裂素6-BA或KT不仅能促进酚类化合物的合成,而且还能刺激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生长素类如2,4-D和IAA可延缓酚类化合物的合成,减轻褐变现象发生。 (4)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可改变外植体周围氧化还原电势,从而抑制酚类氧化,减轻褐变。 常用抗氧化剂:半胱氨酸、VC、硫代硫酸钠等。 (5)吸附剂 活性碳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吸附剂可以去除酚类氧化造成的毒害效应, (6)pH值 培养基的pH值较低时,可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底物利用率,从而抑制褐变。 而pH值升高则明显加重褐变。 2.4.材料转瓶周期 对于易褐变的材料,接种后转瓶时间长,伤口周围积累醌类物质增多,褐变加重,以致全部死亡。 缩短转瓶周期可减轻褐变。 1 褐变的原因 2 影响褐变的因素 3 褐变的预防措施 3 褐变的预防措施 3.1.选择适宜的外植体 外植体应选择分生能力较强的材料。 如采用实生苗茎尖、枝条顶芽、幼胚等材料培养褐变程度比较轻。 3.2.采用适宜的培养基和光温条件 培养基的无机盐成分、蔗糖浓度、激素水平、温度适宜及在黑暗条件下培养,或在取外植体之前对母株进行遮光处理20d~40d,可以显著减轻材料的褐变。 3.3.培养基中加活性炭、抗氧化剂和其他抑制剂 0.1%~0.5%的活性炭对吸附酚类氧化物的效果很明显。 加抗坏血酸、血清白蛋白、有机酸、蛋白质、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硫脲、二氨基二硫代甲酸钠、亚硫酸氢钠、氰化钾、苏糖二硫醇等抗氧化剂和其他抑制剂,或用它们进行材料的预处理或预培养,可有效地预防醌类物质的形成。 3.4 缩短转瓶周期对 容易褐变的材料可间隔12~24小时培养后,再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这样经过连续处理7~10天后,褐变现象便会得到控制或大为减轻。 第五节 试管植物的玻璃化现象及其预防措施 1 外植体的玻璃化 2 玻璃化苗的危害性 3 玻璃化的原因 4 玻璃苗发生的机理 5 预防玻璃化的措施 1 外植体的玻璃化(vitrification) 是指组培苗出现叶、嫩梢呈水晶透明或半透明,植株矮小肿胀,失绿,叶片皱缩成纵向卷曲,脆弱易碎;叶表皮缺少角质层蜡质,没有功能性气孔,不具有栅栏组织,仅有海绵组织;体内含水量高,但干物质、叶绿素、蛋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锅炉本体检修工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试题.docx VIP
- 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汇总.docx VIP
- [中国青铜器]01.第一章 概论.pdf VIP
- 德国探亲签邀请函中德文对照.docx
- 2024山西太原市古交市招聘劳动保障工作站和社区低保工作站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带详解.docx VIP
-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模拟试题汇编.doc VIP
- it审计的组织与实施(培训课件).ppt VIP
- 2025社区两保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VIP
-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及课堂镜头.doc VIP
-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与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docx VIP
文档评论(0)